江苏首例个人出资修复文物祖宅有望明年5月完成

“奔波三年多,今天终于动工了。”今年3月13日,快报独家报道了江苏首例个人出资修文物祖宅。昨天上午,省级文保单位无锡小娄巷50号部分文物建筑开始动工修缮。“坚守”在小娄巷的原住民——87岁的秦寅源老人带领老伴和儿子秦绍楹等家人,按无锡传统民俗,郑重举行了开工祭祀仪式。

自己出资修祖宅获批准

2002年10月,有近千年历史的小娄巷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2009年3月,崇安区宣布将对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小娄巷进行历史街区修复改造。“按照规划,我们原住民要集体搬迁,然后这里搞商业开发。”小娄巷的居民秦寅源老人从出生起就未离开过这里,他不愿搬迁,也不愿自己居住多年的祖宅被作他用。他和儿子商量后决定,自家的房屋是文物,作为所有人有义务依法进行修缮,“我们自己出资来修。”同年6月,秦寅源向江苏省文物局提交了《关于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娄巷50号行政许可的申请》。当年7月31日,省文物局复函同意由秦寅源个人进行修缮。2010年7月,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发函给秦寅源,由他委托具有文物保护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修缮设计方案,并将方案报市局转呈省文物局审批。修缮方案经专家论证,今年2月,秦寅源老人收到了来自省、市文物部门的批复,由个人出资修缮祖屋的方案已经批准通过。

修缮工作明年5月完成

秦绍楹告诉记者,昨天先期动工的是屋顶翻修,预计春节前完工。“现在一到雨天,屋顶就渗漏,砖头风化掉沙。在修缮方案批准前,只临时搭了木架子,再铺塑料扣板用来挡从屋顶而降的沙。”

秦家请来修缮的是苏州一家古典建筑工程公司,六名工匠都是苏州师傅。“无论是屋顶的瓦片,还是木结构件,我们尽量使用旧材料,比如原来的木构件烂了就接补,实在不行再替换。”秦绍楹说,为了淘旧材料,他跑遍了无锡周边农村的拆迁房,搜罗各种别人淘汰下来的老物件,一些特殊部件则去苏州一旧木市场淘。“修缮时要用旧材料尤其用老木头,因为现在的新木头含水量太高。”此次200多平方米的瓦片屋面,有六成以上要更换。

屋顶翻修后,对影响安全的柱子将采用适当手段,以最小更动为原则予以接、补、换,目前主要梁架均安好,不须“修复式拆除”。“我家只是揭顶修理,不是落架大修,更非落地重建。预计修缮工程在明年5月份左右结束,费用预算70多万元。”

希望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即使开工了,秦绍楹的心里依然忐忑:“目前的小娄巷修复和建设工程已经停工,由于还有一些人家没有拆迁,对原定的地下车库和规划布局都有影响,一些管线可能变动。但在三年来的修复和建设中,既有的雨、污水管道已被堵塞,我们向区里提出提供相应管线的图纸及接口以方便接入,但均未果。”他另一个担心就是建筑材料和垃圾如何运送、堆放,“我们想清除小娄巷54号空地垃圾后用于运送垃圾、材料。但至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还有些政府部门认为,虽然秦氏修复祖屋是文物保护工程,受文保法管辖,但不在建设法管辖范围内,而此项文保工程应涉及供电、供水、排水(雨、污)、消防、绿化、供气、供暖等方面,是否应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要待上级领导的指示。

“坚持不为胜利,坚持只为尊重。”正如秦绍楹的QQ签名,“能够把文物保留下来就是胜利了,无论是在政府手里还是在老百姓手里,都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