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保护 这些古迹就要消失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0月27日《东南商报》以《东钱湖余有丁墓道周围杂草丛生 文化站称起隐蔽作用》为题报道了2001年作为宁波东钱湖石刻群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余有丁墓道未受保护陷于荒废的现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民间文保人士余君方11月2日又去查看了,仍不见保护措施。

余君方曾和文保界人士到省境查访,发现像余有丁墓道望柱这样保存较好的,浙江省内仅此一个,但望柱如今正在遭受风化。昨天(11月3日),他着急地对记者说:“要是再没人管,我准备发动民间力量来保护墓道,让这个古代遗迹保存下去。”

望柱保存较好 全省仅余有丁墓道一处

余君方是一家园艺公司的经理,也是民间文保人士,业余时间从事余氏宗谱的修缮。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东钱湖的余有丁墓道,这对余氏宗谱的修缮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于是开始了对余有丁墓道的研究和记录。

余君方特别关注余有丁墓道最前方的那根望柱,他曾和文保界的好友遍访浙江各地,发现这种类型的望柱,全浙江省仅此一处。

“文保狂人”杨古城老先生也向记者证实,余有丁墓道的望柱极其珍贵,距今已有426年,像这种类型,且保存如此完整的望柱,全浙江确实仅此一处。

余君方告诉记者,“望柱普遍存在我国古代的墓葬前,是华表的前身,在汉朝之前,只有一定身份的人物才能在墓葬前竖立望柱,汉朝以后家境殷实的人都可以立柱,不过柱子的高度普遍比较低。余有丁墓道前的望柱高达10米,高度越高,代表墓主的地位越高,这正验证了余有丁太子太傅的身份。”

余君方翻阅明史和鄞县志,上面均有记载,明万历十三年五月初四,皇帝命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三地政府,共同修建余有丁墓道。“这显示了当时余有丁地位的显赫,望柱之雄伟就不言而喻了。”

风化侵蚀严重 民间文保人士痛心不已

不过,余有丁墓道望柱的现状让余君方痛心不已。

记者11月2日跟随余君方再次踏入余有丁墓道,与10月27日报道的情形一样,这里没有任何改变,一条泥石路经过墓道旁,整个墓道被杂草覆盖得严严实实,只有高高的望柱顶部还露在外面。

踏过土石阶,整个望柱方才显现在眼前,余君方指着望柱说,“原本这个望柱的对面还有一个,由于没得到保护,已经损毁,只留下了这一个。”

“哎,原本是多么完美的望柱啊,现在也出现了残缺。”余君方摸着望柱说,蹲伏在望柱顶端的狻猊,姿态威猛,雕刻精致,在我国现存明墓中较为罕见,可惜这个狻猊的鼻子已经缺了一块,让完整性大打折扣。

“你看,受到400多年风风雨雨地侵蚀,柱壁也出现了风化现象,轻轻一抹,就有石灰脱落。”站在望柱底下,余君方有说不出的痛心,“再不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老东西了。”

墓道破败不堪 急需全面的抢救性保护

走过望柱,眼前破败景象更让余君方痛心。二十多年来,他经常去看望这些石刻,每一次相见,破败的程度就增加一分。

“曾经这里的石刻还保存完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石刻渐渐被破坏或者遗失。”余君方说,在望柱的旁边有一支石笋,二十几年前这棵石笋还完好无缺,大概有三米高,现在只有半截了,仅1米高,由于雨水长时间的洗刷,石笋的叶子也模糊不清了。

在石笋的北面有一块四方空地,这里的杂草比较少,余君方说,“这是因为这里的夯土比较结实,历经400余年,草木还是生长困难。”

余君方指着对立在空地的两旁的跪羊和蹲虎说,“跪羊和蹲虎可能是这里保存比较完整的石刻了。”尽管比较完整,但蹲虎的头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缝,跪羊的风化也比较严重。

再往上,有两尊并排站立的文官像,身高2米多,有细节纹理,不过雨水侵蚀也很严重。“在文官像的对面应该有武官像,不过那两尊武官像早已经不知所踪,可能连个台基都没有了。”余君方说,他现在只能庆幸两尊文官像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文官像往上,就是拜台了。记者目测了一下,大概有600多平方米,原来的拜台已经被附近的村民开发成农田。

继续登高向上,就是余有丁的古墓了。记者看到,这里的古墓已荡然无存,残存的仅仅是几处石墙,这些石墙淹没在树木和杂草之中,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在余有丁古墓前,原本有墓碑,五年前我曾见到过,后来不知怎么就消失了。”在余君方的印象中,这个墓碑由上好的梅园石制成,上面详细记载了余有丁的生平往事,墓碑制作精美,雄壮霸气。

“从古墓到拜台,从文武官像到蹲羊跪虎,再到望柱,构成了整个余有丁墓道。”余君方从史书上了解到,这里的墓道通体用红石和梅园石板铺成,拾级而上,直通古墓,为了运输这些石料,当时的人们还挖了条人工河,隐学寺前的小河就是当初人们为了运输石料挖的人工河。

要是再没人管 余君方想发动民间力量

查看完墓道后,余君方似乎记起了什么,急忙带着记者往山下赶,“我们去看看,那块石碑是否还在。”原来,在余有丁古墓旁记还有一块载着墓道修建经过的石碑。

在墓道路边的杂草中,余君方找到了那块石碑,他擦拭了碑上的尘埃,一字一句的念起了碑文:“万历十三年五月初四,皇帝遣折……宣布政使……宁绍台……”念罢碑文,余君方叹了口气,“可惜啊,现在的余有丁墓道破败不堪,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它将消失在风雨之中。”

“不能再让墓道这样破败下去了。”昨天,余君方对记者说,“看了《东南商报》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我想,要是再没人管,我要发动民间力量来修缮和保护墓道。”

余君方称,他不想看到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消失在自己这代人的手里,所以,他打算召集民间文保员,募集资金,将余有丁墓道重新修一遍,并对损坏的石刻进行修缮,虽然工程浩大,不过他愿意这么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迹留存下来。

相关链接

余有丁,字丙仲,号同麓,鄞县人。余有丁少年时,生得清秀端庄,诚实苦学。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举顺天乡试,次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初,充实绿篡修官。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以右庶子领南翰林,次年为国子祭酒,颇多建树。当时,在学馆念书的学生多喜结伴冶游,讨厌读书。余有丁任祭酒后,觉得这样培养不出人才,便加以禁止,并令诸生相互保证,若故意违犯不报,则共同连坐,严厉惩处。此后,便无人再敢违犯,学风为之一振。他还亲自校订二十一史,并重新刻印,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得益良多。

余有丁为官正直,不贪钱财。他在任翰林编修时,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前几任编修总是先将诏书写个大略,然后把内容通给受诏者。受诏者为使诏书写得有利于自己,常以丰厚的馈赠让编修为其润色。余有丁说:诏书是皇上说的话,岂可利用草诏之权讨好爱诏者。自余有丁始,凡为皇上草诏,拒绝一切馈赠。

余有丁博学多才,很有谋略。万历中,杭州府发生兵变,朝廷派兵部侍郎张佳允为浙江巡抚。张佳允感到为难,便向余有丁问计。余有丁告诉他:“杭州府内的叛军,如同困兽,明知死亦争朝夕之命。闻说河南徐景星曾率领过这支军队,此人有谋略,有因失职待命蓟门,何不请他来解决这次兵变。”张佳允听从余有丁计策。杭州府内的叛军见是徐景星,便纷纷倒戈,把叛军首领缚至军门砍了头,兵变得以平定。

万历六年,余有丁升史部左侍郎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拜少傅、晋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参与政事。他进相位,是丞相张居正临死时推荐。由于处理政事光明正大,待人宽厚,与同僚共事相安无猜,朝政为之一新。不久逝世,赠太保,谥文敏,墓址在东钱湖隐学山。

余有丁对故乡东钱湖十分眷恋。他晚年在东钱湖月波山建读书楼,在月波寺废址上构筑“五柳庄”,林园之美,盛极一时。他还写诗描绘了东钱湖的景色:

钱湖佳胜万山临,映水楼台花木深。

开拓平畴八百顷,不知谁祀陆南金。

原来宁波古城的日湖边还有余相国寺庙,后来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