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圆明园文物只能共享,不能共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李秀远)近日,英国一家名为邦瀚斯的拍卖行吸引了无数中国民众的目光。原因是根据邦瀚斯拍卖行的网站,在其11月8日举行的拍卖会上,将拍卖两件圆明园文物,分别是“清嘉庆年间的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声同“有”)。随展文件表明,两件文物的拥有者系侵华战争时期英方的上尉,于1860年被从圆明园带出。网站上显示,“清嘉庆年间的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估价为61万到100万人民币,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的估价为41万到82万人民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

 

这是继2009年圆明园两兽首在巴黎拍卖引发公众关注后,又有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在英国被拍卖。据媒体报道称,曾于2009年作为中国律师团代表赴巴黎追索圆明园兽首的著名律师、“全球华人律师联盟”负责人刘洋认为,国内知道这个消息有点迟,恐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阻止拍卖行拍卖这两件文物,难度很大。

邦瀚斯:预展很忙

10月30日,中国文物网记者多次电话联系邦瀚斯(北京)方面,希望了解关于两件圆明园文物的更多信息。一位姓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后会以短信方式将邮箱告知情况。然而截至10月31日上午10时,记者再次联系邦瀚斯(北京)方面时仍未得到明确答复,这位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邦瀚斯方面最近一段时间都很难就此事给出答复,因为“预展很忙”。

每逢拍卖季,拍行确实很忙,可是比拍行更忙的是圆明园的文物和更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已经成为拍卖的主力军。对于此次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在英国被拍卖一事,勿需过多分析,结果可想而知。2009年巴黎佳士得拍卖会,鼠首、兔首的公然拍卖激起华人公愤,当时中国法律界、文物界乃至全世界华人舆论的联动,可谓令国际文物界为之一振。然而结果也仅仅是一振而已,最终鼠首和兔首喊出了2亿元的天价。往事已逝,追忆似乎只会空添哀伤,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全世界的华人一定会等到流出国宝全部追回的一天。

流出文物追索任重道远

中国流失文物追索为何举步维艰?面对国外拍行肆意拍卖我国流出国宝,国内有关部门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中国文物网记者专程拜访了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国家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原文物局顾问谢辰生 中国文物网 李秀远摄

谢辰生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国家鉴定委员会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国家文物局顾问,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谢辰生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事业,业界威望很高,起草新中国第一批文物法令:禁止文物输出,还起草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文物法》等。

由于平日多与书籍为伴,谢辰生对于近日发生的圆明园流出文物在国外拍卖一事知之不多。当记者将大致情况介绍之后,谢辰生表示流出文物被‘非法’拍卖的事情一直存在,目前来看很难解决。流出文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侵华时期流出的文物,这部分很难追索,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行,近些年来埃及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另一种就是九十年代走私出境的文物,由于市场经济导致一部分不法分子一切向钱看,偷盗、走私泛滥成灾,这个时期流失的文物由于有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支持,时间又不是很长,追索起来相对容易的多。

谢辰生认为对于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我们首先要调查清楚哪些文物流失、流失到哪些国家、具体的流失情况如何。“应该有一个相关的目录,至少对于重要的文物应该有一个目录,对海外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追索。”

国宝“只能共享,不能共有”

据悉,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虽然有关方面一直试图通过诉讼和国际合作的方式追回文物,但效果甚微。

谢辰生告诉记者,中国文物局等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追索流出文物,近些年来也从英美等国追回了不少国宝,但是大多都是九十年代通过走私流出的文物,想要彻底追回任重而道远,有关部门还需加大力度,更加努力才行。针对通过民间力量或国家竞拍方式让流失文物回归中国,谢辰生表示绝不可取。他说:“这些文物本来就是中国的东西,凭什么要花钱买回来?作为正义的一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如果我们买了,那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承认了这些文物所有权归属的合法性。由于这些文物是在战争期间掠夺的,我们的立场绝对不能动摇。而且流失在外的文物数量很大,根本无法以金钱衡量。而且以经济手段购买只会增加国家的负担。在这方面我国必须强硬起来,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由于现有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大多“文物流入国”并没有加入,因此导致了文物追索极为艰难。谢辰生认为,“我们没法逼着其它国家加入公约,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有了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对于我们接下来追回文物的路来说会好走很多。我还是那句话,坚持!只要国家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英国博物馆一直在说共享,说把各国的文物陈列在英国的博物馆里是为了让世人更好的欣赏、比较,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共享,不能共有。’共享和共有是两个概念,想要共享我们支持,我们可以把文物拿到英国去展览,可以制作成书供世人鉴赏、钻研,共享文化与文明我们大力支持,但是所有权我国绝不会放弃,我们始终强调这些文物是中国的,我们永久保留追索的权力。”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