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机械开上清末炮台遗址 文物部门介入调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年炮台的坑道仍完好地保留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炮所在的位置。

10月24日,本报以《首部文保条例为古迹“上保险”》为题,报道了大连出台首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以更好地保护大连的文物古迹。同时,报道还公布了热线,欢迎市民对破坏文物、遗址的行为进行举报。市民杜先生成为第一个举报者。

“这几天,我发现有人在炮台山上进行施工。听说这炮台都是清朝末期修筑的,是历史遗址,这种施工会不会破坏遗址?”杜先生很担心施工会破坏遗址。昨日,当记者与他一同登上该遗址的时候,里面的破败和脏乱叫人心疼。

大型机械开上炮台遗址

杜先生家就住在甘井子区甘北路山中村车站附近,从家里的南窗抬头望去,就是火炬山,每天早晚他都到山上去散步。这几天,他突然发现山顶上多了一群施工者。“原本,居民只能在半山腰的公园进行活动,因为山顶被附近的工厂封闭了。突然出现一群人,实在很蹊跷。”杜先生看到,这群人身着工装,拿着锹镐等工具。最令他担忧的是,还有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开上山去。

杜先生说,这里的居民都知道,山顶上有早先打仗留下来的炮台,是历史遗迹。虽然不知道这遗迹有多重要,可杜先生觉得有责任将此事调查清楚。杜先生向本报以及主管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

炮台是甲午战争遗址

就遗址的来历,昨日,记者采访了大连市文物局文物处。“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朝政府在旅顺修筑了海防工事,为进一步巩固旅顺的防御,李鸿章命人在大连湾沿岸的6处山头修筑了6个炮台,其中徐家山炮台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5处炮台。”文物处研究员的讲述,把记者带回到那烽火弥漫的年代。如今最常被大连人提起的就是位于甘井子区山中村火炬山上的这座炮台。

研究员介绍,炮台始建于清末甲午战争时期,当时都是用土坯、石头、白灰堆砌成的。在此后日俄殖民统治时期都进行过加固。不过,当时的水泥还很粗糙,这些年来,炮台始终就保持着粗犷的面貌,用它的沧桑记录着历史。因为这里有炮台遗址,人们也常称此山为炮台山。

文物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该遗址,只见山顶经过平整,填铺了大量碎石,工人已经在一侧开始浇筑水泥。据一位工人介绍,按照施工要求,他们要将整个山顶都铺上水泥。一位负责人称,山头两侧有两个铁架子,像两把火炬,这是山下工厂排放废气用的,经常会“喷火”,所以此山叫火炬山。“火炬”喷火的时候,站在山顶都会感受到热浪袭人。因此,工厂将山顶封闭,避免伤及居民。此前,山顶杂草丛生,“火炬”喷火的时候容易引燃杂草,引起山火,工厂这才斥资修缮山顶,将杂草清除,铺上水泥。

工地负责人强调,炮台遗址的各个坑道都会保留。记者看到,有些坑道的侧壁出现坍塌,工人正在利用石材和水泥重新垒砌,“虽然更为坚固了,可失去了历史遗迹的厚重感。”杜先生摇头叹息。

据了解,对历史遗址进行维修改造,需要经过文物部门的审批。可记者昨日下午向文广局询问此事时,工作人员称没接到审批申请,目前文物执法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

居民企盼文物能被保护利用

山顶有三四百平方米,炮台围绕着山顶四周而建,各个方向均有防御工事。坑道有一人深,宽只能容一人通过,不过放置火炮的地方很开阔,下面还有能够驻扎军队的暗室。记者顺坑道走进暗室,被一股恶臭熏了出来。暗室内全是粪便、杂草等,脏乱不堪。

站在山顶,四下望去,别说杜先生家一清二楚,半个大连都可以尽收眼底,当年先辈为何选择此处建防御工事,便可想而知。“此处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居民们却守着山头上不来。”杜先生遗憾地说,这些炮台遗址也默默地荒废于此,始终没能利用起来。居民憧憬着,能将这里重新规划,让遗址真正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