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文物]正在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的算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九上九,九去一进一,九上四去五进一。”提起算盘,记者耳畔就响起熟悉的珠算口诀,以及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如今,这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计算工具已经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小、操作方便、计算精确的电子计算器。

黄金周期间,在麻城市宋埠镇镇区附近一座村庄的小副食店里,记者见到了至今仍然使用算盘算账的老板袁继松。古铜色的木质框架内已经缺了一列算珠,算珠也是伤痕累累。袁继松靠在陈旧的货柜上,敲打算盘对着账。

“这算盘跟了我快三十年了,孩子们也给我买过计算器,还是觉得算盘算账踏实。”将过花甲之年的袁继松说,自己的算盘是父亲教授的,他们那一代的人会打算盘并不是很多。如果谁算盘打得很好,很可能被生产队拉去当会计了。“往回十年,这个村子里的小商店、农药化肥店、医务室用的都是算盘。”袁继松语带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个镇区近郊的村子几十家小店里,只剩他一个人还在用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

而在袁继松的小儿子描述中,算盘却成了一种娱乐工具。“小学的时候有珠算课,一下课我们把算盘反过来放在地上,踩上去当滑板玩。”而这也是袁继松算盘上伤痕的来历。除此之外,用算盘玩“炮棋”也让小儿子记忆犹新。那时候学的珠算口诀,他已经想不起来。珠算,在袁继松儿子这一代失传。

陶国枝,凭借一手过硬的算盘技术,曾任宋埠镇某国营厂的会计,因为技术改革,提前退休。“我输得心服口服,计算器随便敲两下,顶我以前敲敲打打半天。”在陶国枝看来,算盘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计算器乃至计算机取代是大势所趋。“算盘虽然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但是确实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了。”如今的陶国枝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型棋牌中心,每天打烊后,她都会用计算器核算一下一天的收支。

珠算真的失传了吗?记者在武汉一些幼儿园了解到,珠心算已经成为不少幼儿园的重要课程之一。五岁的涵涵,就读于关山某幼儿园,已经学了一个学期的珠心算,除了会背一些基本的珠算口诀,还能用算盘做一些初步的加减法运算。教涵涵珠心算的何老师介绍,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小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十分受家长欢迎。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