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清筐”,防止本末倒置

近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消息称,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被调整和撤销。

这次被文化部调整或撤销的非遗项目,有些是因单位改制等各种原因不便继续履行职责,还有些是因履责不力被撤销。早在去年,文化部就大幅减少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数量,还表示,将考虑推动建设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退出机制。这次的举动,想必是落实后者的具体措施,开始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实施动态化管理。

相关思路无疑是对的。随着近些年来“申遗热”的推波助澜,国内在非物质遗产方面也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合计有1028项。进入名录的非遗项目,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其中一些非遗项目,明显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无鱼龙混杂之嫌。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此,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更是如此。非遗项目既多且滥,反倒不利于保护与传承。

许多地方对非遗申报表现出极大热情,无非是把这当作一项文化政绩,或者把这作为申报世界非遗的跳板。也因如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上难免出现“重申报轻保护”问题。评审第三批全国非遗名录的时候,全国申报数量接近3000项,最终获得通过的仅191余项。那些没有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如何,通过了的非遗项目现状又怎样,公众其实并不知情。而从这次调整和撤销非遗项目的情况看,或可猜出一二。

没有保护、缺乏传承的非遗,最终命运不是销声匿迹,就是成为博物馆展品。倘若如此,等于丧失了设立非遗保护机制的意义。有些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乃至世界名录后,仍难以改变其前景堪忧的命运。

相关机制应把重点放在寻找与保护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而不是变成类似“牙防组”一类的认证形式。这一方面是要提高非遗项目的评审标准与门槛,别把这当作一个筐,什么旧玩意儿都往里装;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严格的退出与惩罚机制,对那些履责不力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必要时予以清理。特别是,有必要遏制一些地方好大喜功、本末倒置的非遗申报功利取向。

晚清时期,有人把三寸金莲、鸦片烟具送去万国博览会展览,引起哗然。时至今日,像绣花鞋手艺倒是可以进入非遗名录,但三寸金莲所代表的禁锢文化不要也罢。设立非遗名录,更多是为了继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与感受传统之美。因此,有必要让非遗工作回归理性,恢复其本初意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