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农民收藏黎苗文物38年 负债600万终不悔
袁金华的博物馆收藏的黎族陶器制品
袁金华在博物馆外思索博物馆的未来
白沙河畔农家小院里,这是一个退休老人穷其一生的个人私藏。
轻轻拭去历史的尘埃,这些民间的古物,静静地躺在那里,展示它们的风华,铭记过往的岁月。千年荏苒,时间让它们的存在变得珍贵。
他是这些宝贝的守护者,也是黎族文化的收藏者。
乐东县佛罗镇,有一个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但是,这里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私人博物馆。这个私人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农家小院,座落在白沙河旁。这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海南本土古文化展馆。
记者看到,展馆也就200来平方米,3888件藏物井井有条地陈列在木架上。从年代上来看,上至新石器晚期的磨制石器,下到近代的黄花梨制品,都是从古至今,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等等。它们不仅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还在讲述着主人袁金华的故事。
袁金华是乐东佛罗镇人,这位63岁的农民出身的退休职工,从197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海南黎苗村寨和汉区乡村,挖掘、收集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38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他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这些古物,身负600万的欠款建了这个私人博物馆。
鹿皮画鹿皮上的黎族文化
看到淋坏的文物大男人心疼得落泪
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身负600万的欠债袁金华内心是一种精神财富。几十年不间断地投入,耗尽了袁家的资产,然而藏馆依旧简易破旧,藏品的安全面临威胁。
记者看到博物馆场所很简陋,房顶是用铝片盖的,台架有的是水泥石堆起来的。这里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旦下雨房子就漏雨,只能拿盆接雨,天晴了,淋湿的物品要拿到外面去晒。
“每次看到淋坏的文物,当我用毛巾擦这些文物时我都会掉泪,心疼呀。”袁金华说,现在他一个人忙不过来,雇了6个人帮忙,他给人家开工资,保护及工资每个月的正常支出约6万元,用的都是家里的“老本”。博物馆简陋,没有恒温、没有监控,对保护这3000多件文物来讲很不利,但是建这个馆还缺乏很多的资金,后期慢慢有了资金再把它建起来。
神秘人面馆藏的古老的面具
与黎族文化结缘他选择走上一条艰辛的路
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一件用于捣米用的木椿,别看它黑乎乎的不起眼,这可是明代用于黄花梨制作的木椿,价值连城。
袁金华说,说起与黎族文物的情缘,就与这个黄花梨木椿而起。在他上初中时,一次他到黎村去玩,早晨5点钟时,突然被一阵阵有节奏的歌声惊醒,他出门看到,几位黎族妇女一起在他所住的房前在用木椿捣米,妇女们同唱一样的歌,用手中的椿棒在木椿里敲打着,声音非常嘹亮,还不时有妇女从家里出来拿着椿棒加入这劳动的队伍。随着欢快的节奏,这声音让袁金华被黎族妇女的团结精神所震撼。那天,他在黎村向妇女索要了一个木椿,从此,他经常到黎村寻找黎族的一些小件古物。没想到,从此,他迷上收藏黎族文物,且一发不可收拾。
因长年收集花梨木,袁金华家里有200件的花梨木家具珍藏,价值不菲,随便卖一件,都是几万元钱,他和他的家人完全可以生活的非常舒服。但这位钟情黎族文物的“傻子”在38年之间,将所有家当都赔到收藏保护文物之中。建博物馆,建白沙本土文化园生态园,让他身负600万的债务,从他憔悴的脸上看出他内心有着多么重的负担。
黎族铜鼓袁金华收藏的铜鼓
为了支撑家里的生活,袁金华开了一家联通手机店,但最后因无钱支撑破产了。最后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妻子向娘家人借钱,一家人就靠妻子在外面借钱生活,三个儿子为此不肯回家过年,因为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的父亲无奈而又执着的脸。
“我被很多人骂,说我不像个男人,靠妻子在外借钱生活。想到家人跟我一样吃苦,心里像刀扎了似的,其实看到家里生活的如此寒碜,我心里是很苦的,我有过挣扎,总感觉自己撑不过去了,自己疲惫得心随时会停止跳动,身体会突然累倒。”袁金华脸上露出难于言表的神情。是痛、是愧疚,对收藏黎族文物的困境,有时让他都很迷茫了。袁金华的话说的很实在,他付出的太多,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只要他一个人来承受,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黎族龙被袁金华收藏的最早的龙被
三个儿子上大学没钱买电脑 负债600万不言悔
记者从2004年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的一份登记表上看到,仅黄花梨木一项,袁金华拥有200多件价值不菲的花梨木收藏品,这里包括祖传的家具。现在,剩下的黄花梨工家具只有几十件。从1974年开始收藏古物,38年来,他的工资全部用来搞收藏,不仅如此,他把家里价值八九百万的祖传花梨木卖了,用来养护这些古物,他现在还身背600万的欠款。
“我觉得对不起儿子,三个儿子上大学没有一个买电脑的,所有的钱全部用在收藏保护文物上。”袁金华说这话时一脸的愧疚。记者了解到,在没建博物馆之前,在佛罗镇的家里,家里房子全都放了收藏的文物,孩子们没地方睡,都睡在邻居家里。
“可我一点也不后悔,让我最快乐的事就是收藏保护这些文物,最不快乐的事就是看到最珍贵的文物受损。”袁金华激动地说。
南海神针古时南海的航海指向标(灯塔),号称“南海神针”
历经20年打3次欠条 请回“南海神针”
“为了得到这个宝贝,我等了20年,3次给人家打欠条,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现在还欠人家5万元呢。”袁金华指着座落在园内的“南海神针”对记者说。袁金华眼里的这个“宝贝”是一座石雕图腾柱、高约5米多,厚重中有着威严之感。早在1989年,在白沙河谷挖渠的村民得到了这座石雕,袁金华得知消息后,找人鉴定了这座石雕的历史文物价值。据推断,可能是明朝年代,因航海业的需要,这座石雕为航海出口的指向柱,并以二块计时影石盘构成南海计时指向神针。
袁金华后来找到这位村民,可是对方开出5万元的价格,没有那么多钱付,袁金华只好给对方打欠条,并交了5千元定金,并答应对方钱付完后再运石雕。10年过去了,袁金华还没钱付全款,待袁金华找到这位村民时,村民却开出了11万的价钱,如不交钱,就转卖他人。
“我心里痛啊,但是一百个舍不得让别人买走,没办法,我咬着牙答应了,又交了1万元定金,第二次给对方打欠条。”可到了2010年,袁金华的“白沙河谷”建成时,当要请这座“南海神针”入园时,袁金华可真是犯了难,那位村民得知袁金华急切要得到这座石雕时,又“水涨船高”开价18万元。袁金华没办法,只能第三次给对方打欠条。历经20年,袁金华才将“南海神针”请进了园。
在院子里,记者看到有很多人围在一座用石头盖的建筑物面前聊得很起劲,时不时传出笑声,原来声名远扬的“男根”就在这里。石头屋两边刻着“人伦脉根、天地灵物”八个大字,将“男根”衬托得雄猛神勇。“男根”的外形酷似男性阳物,高约1.2米、重200斤,是新石器时代海南黎族男性崇拜物。袁金华说,为了得到这个宝贝,他可是历经艰难。
“当时我听说在五指山山脚下有个偏僻的黎族村落,那里的‘头人’每天要领着全村人在‘男根’面前祈祷,得知此消息,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袁金华说那是12年前的事,他知道这“男根”就是文史资料上介绍的体现海南黎族文化的吉祥物,他和朋友立即去五指山,找到了村落的“头人”,因这“男根”是村里的吉祥物,头人不愿意卖,袁金华就呆在村里不走,每天陪着头人聊天,还到地里做苦工,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袁金华的真情打动了头人,最后以8万元的价格将“男根”拉回了家。
花梨木鼓袁金华收藏的花梨木鹿皮鼓
3箱五粮液2头猪讨好村民 卖几十万的祖传家具买“破鼓”
经记者的一再请求,袁金华将很少示人的黄花梨鹿皮鼓给请了出来。这件黄花梨鼓长有60多公分,有28支直径为30公分长的穿钉,鼓面是鹿皮做的,还有一处掉了皮,非常稀罕的是连穿钉都是用黄花梨制作的。这个黄花梨木鼓直径较大,由于是农户自己制作的,虽显粗糙,但也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东西,在鼓的一侧还有一只鼓坠子,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搞到它可是费了大劲了,为了它,很少喝酒的我都成了醉鬼了。”袁金华告诉记者,早在1997年,他听一位朋友说,在白沙县一个偏僻的村落的头人家里有一个黄花梨鹿皮鼓,他立即跑到白沙,因这黄花梨鹿皮鼓是“头人”家的祖传之宝,说什么也不肯卖。袁金华不气馁,三番五次跑到头人家劝说,可头人说,这是全村人敬祖宗时用的,卖给他,全村人会不答应。
最后一次来到黎村,袁金华买了3箱五粮液、2头猪来到村里,请全村人喝酒吃肉,不喝酒的袁金华陪着村民通宵达旦地喝酒,醉得话都说不清了。最后以酒会友的袁金华终于得到这珍贵的黄花梨鹿皮鼓。10几万的钱袁金华拿不出,最后,他卖了家里祖传的一对明清花梨木圈椅将黄花梨鹿皮鼓抱回了家。
“家里人这个气呀,卖了一对价值几十万的祖传明清花梨木圈椅,买回一只掉了皮的破鼓,骂我是傻子、是疯子,可是我心里这个乐哟。”袁金华告诉记者,人敲鼓时,用黄花梨制作的穿钉会发出共鸣,响声震耳,十几公里都可能听到,“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袁金华说这话时像孩子般的笑了。
说到激动时,袁金华将黄花梨鼓抱在怀里,一只手用力敲打起来。
舂米器具袁金华收藏的黎族最完整的舂米物品
感谢省委书记鼓励支持更有信心做好古物保护
“谢谢您了,罗书记!”袁金华说这话时眼里浸着泪水,他哽咽着说,他9日看到海南日报刊登的罗保铭书记对光明日报“白沙河谷”报道的批示,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几十年来的酸甜苦辣奔涌而出,他代表他家人及当地老百姓感谢罗书记。有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他更有信心把抢救、发掘海南黎族历史、文化的工作做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乐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求妹在记者采访时介绍,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支撑,袁金华38年痴情黎族文物收藏、保护本土文化的精神感人情怀,他为传承海南黎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目前“白沙河谷”展馆场地面积小、资金短缺等方面有困难,县里已经4次组织文体、文化馆、文联等单位到“白沙河谷”进行调研,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扶助方案,先从租地种麻开始,为织麻提供原料,下面还要做最后深步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做出更为有力确实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的扶助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国内外的专家也相继来考察过,肯定了藏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认为这里是海南本土文化集中、典型的藏馆之一。袁金华希望“白沙河谷”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扶持,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更好地保护和宣传海南本土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