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物”还要失落多久?

享有“孔孟之乡”美名的济宁,是闻名全国的文化之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也为后人带来了大量的文物资源。近年来,“草根文物”成为网络热词,如何发现它们,并进行妥善的保护,始终是文物考古界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嘉祥县武街村的古院落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据村民们介绍这是明代高官高斗光的故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曾吸引来省内外的考古专家和文物爱好者,但因年久失修却始终没有被当地文物部门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在岁月的侵蚀下,它就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只能越发变得沧桑憔悴,并走向灭亡的边缘。

采访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世代在此居住的村民刘良勋无奈地说:“眼睁睁看着院子坏掉,心疼……”嘉祥县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面对记者的采访说:“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太多,如都进行重修保护,资金根本无法保证。”保护文物需要由大量的资金做后盾,面对资金不足的现实,“草根文物”只能成为牺牲品。

“草根文物”也是一本百科全书,风俗习惯、气候地貌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而毁掉一件,就像撕毁了书的一页,就永远地缺失了。当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没有了老屋子,如果再没有过去的老物什,我们如何向他们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乡的回忆呢?

“也许这些文物的重要性还没有达到需要文物部门保护的程度,但他们可谓‘草根文物’,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保护。” 让人欣慰的是本报的刊发的稿件引起了济宁市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目前嘉祥这座古院落已被确定为市县两级文物保护点,下一步考古人员还将实地调查,进一步挖掘其文物价值。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将一切击垮,从古老年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也不例外。我们希望,嘉祥古院落的“命运”转变不是一个特例,“草根文物”能够不再受到歧视。

尽管在文物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意味着保护“草根文物”就没有办法了,保护这些文物应有新思路。比如,拆迁之后是否可以建一座纪念馆或博物馆,将拆下来的雕花瓷瓦向人们展出;还可以由老居民自由处置,不必担心这些“草根文物”会在老百姓手中有所损坏,很多热心市民或者相关组织,乐于善待这些民间的珍宝,让民间涌动起对历史的敬重之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