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清代示禁碑 数百年的护墓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怀伟介绍,玉园村孙氏祖籍在今天河南

泉州台商投资区玉园村,村口有一处杂草丛生的“文化地”——这里的“文化味”来源于两块紧紧相连的清代示禁碑,石碑立于数百年前,是玉园村孙氏几代人守护宗族墓地的见证者。

·八卦太极 以娱会友·旅居四方 畅游八闽

两块碑顶部都有缺角,碑上文字都已模糊不清,勉强能看清立碑时间:一块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一块立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两碑厚度都是20厘米,康熙碑高1.35米,宽0.7米;同治碑高1.88米,宽0.68米。

我们找到了玉园村孙氏第24世孙怀伟和泉州考古专业人士刘志成,一起解读示禁碑记载的护墓故事。

玉园孙氏祖籍河南

“这两块示禁碑,村里人都很熟,只是碑上所刻的具体内容,大部分村民都不太清楚。”住在示禁碑附近的村民介绍,改革开放前,两块碑曾被村人当桥板用,碑顶的缺角也是这么来的。两块碑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立回原处的。

孙怀伟介绍,玉园村村民多为孙氏,这里孙氏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孙氏一世是当时担任北宋朝廷礼部左侍郎的孙平瑜,后来孙平瑜护宋帝南迁,孙氏的一支就搬到了玉园村。

孙氏族谱刊载了两碑碑文。刘志成研读后介绍,这两块示禁碑,是当时惠安县令出具的告示,重点声明了立碑的原委和目的。

示禁碑的护墓故事

刘志成说,示禁碑上记录着孙氏一族的护碑故事。

明嘉靖年间,孙氏祖先——时任四川布政使参政的孙有敷购买了惠安前塔乡(古地名)的黑石板山(古山名),并在山上安置了父母及其祖辈,共建了4座墓。同时,他在墓地旁建了一座墓庵守墓。

此后,黑石板山成为孙氏的墓山,修建了好几代孙氏的墓。后来,孙氏宗族搬离前塔乡。

康熙四十年四月,孙氏子孙回墓山扫墓,发现墓地已满目疮痍:有乡民在墓地随意堆放杂物,有乡民砍掉了墓旁的墓树……孙氏子孙修葺墓地,并上诉至当时的曹县太爷。曹县令随后在墓山所在的玉园村村口立了一块示禁碑:严禁乡民以任何理由,在墓地放牧、砍伐墓树等破坏墓地。一旦发现,将依据相关法律,将违犯者捉拿送监。

同治碑上的内容与康熙碑类似,只是明确指出了当时破坏墓地系黄坤等人所为。因孙氏墓地被破坏得更严重,甚至有乡民将墓地开垦为田地。当时的傅县太爷,除了捉拿黄坤等人外,还在康熙碑旁立了一块碑,重申严禁破坏墓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