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明代大宅"99间大厝"将消失?古厝建筑盼呵护
破败不堪的老厝。
红砖墙,飞燕脊,镂空窗。在灌口双岭村大厝社,有一处明代古宅,当地人称其为“99间大厝”。当记者来到大厝时,它早已褪下了繁华外衣,清冷而颓败,曾经人来人往的宅子里,如今满是牛粪味。
老厝里晒满牛粪
院子里晒满牛粪
“99间大厝”是洪氏家族所建,明朝中叶建造,至今已500多年。
穿过一扇矮矮的石门,眼前的大厝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宏伟壮阔。墙壁石灰剥落,露出泥坯;斑驳的木质大门上,门环早已锈迹斑驳;大门两侧堆满了杂物,凌乱不堪。然而,从那燕尾曲线式的屋脊和檐口下彩绘图案边饰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古厝的“低调奢华”。
走进大厝里,一股刺鼻的牛粪味扑面而来,村干部洪长征带着记者走进古厝,里面一片荒芜。
这个看起来古色古香的老厝,如今已破败不堪,厝内晒着一大片牛粪。
洪长征是洪氏家族后人,他告诉记者,如今的老屋只有堂叔洪和赐夫妇和另一位家族后人住在里面。“这些牛粪是堂哥用来种蘑菇的。”洪长征说,堂哥也早已搬出了老厝,在村子里盖起了新房。老厝仅洪和赐夫妇所住房间尚可称完好,其他几间由于荒芜已经被用来养鸭子。
仍在住的房间也已成“危房”。
一半已成“危房”
大厝分成左、中、右三落,平行而立共有五个大门,中落一个大门,左右两落各两个大门。在洪长征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中落大门,只见屋顶成片成片的瓦片塌落,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宅内,破碎的墙壁上,横梁、椽子裸露在空气中,地上杂草丛生。“99间大厝只剩不到一半了,其他的全部塌掉了。以前每落大厝里面,厅堂、天井、房间由走廊连通一体,下雨天只要进了门不管去哪个房间都不会淋湿。”洪长征感叹道。
大厝宅后房子不设窗,宅前有护院河,地上还有四通八达的沟渠。“以前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漫到屋子里,这些沟渠设计得很科学。”洪长征说,如今遇上雨天他都要到老厝让堂叔撤离,风雨之下,就连几间仅可住人的房间也随时可能倒塌。老厝围墙外还有一条“护城河”,洪长征说,这条河以前很宽,如今已经被填掉了一部分用来养鸭子。
刘平 摄
盼早日得到修缮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灌口“99间大厝”早没有了500年前的辉煌和样貌。它曾经历过战火的烟熏,墙壁上至今还留有火烧后的斑驳;它曾抵抗过外侵经历了种种磨难,大厝中每个房间都留下了故事。
“这里最适合捉迷藏了,小时候经常在这玩。”洪炳聪和洪长征告诉记者,他们虽然年龄跨度大,但童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甚至几十代人的童年都是在这度过的,因此,“99间大厝”对他们来说不仅仅只是座老房子。
然而,大厝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它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遇上台风天或者雨天,村里的人就很焦虑,因为不知道泥土做的大厝还能撑多久。“我们盼了很久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修缮一下。”洪长征介绍,村里不止一次组织村民来商量修缮大厝的事情,然而由于村里的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修缮大厝也没那么简单,所以大家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衰落的大厝可惜只能用来养鸭子。
500多年只是那历史的一瞬间,然而对于灌口双岭村的村民来说,500年那便是一个家族的永恒,“99间大厝”便是根。
刘平 摄
[部门说法] 拟开发成旅游景点
2010年,文物部门曾对“99间大厝”进行过文物普查。当时,文物专家认为,尽管老厝建筑整体较为破损,但其规模大,历史悠久,是研究灌口当地地古民居建筑形式和社会状况的较好资料,具有一定的古建筑研究价值。
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老厝还未被正式列为文物,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修缮工作也一直没有进行。如今,老厝附近已经发展了不少休闲农庄,成了不少自驾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家旅游公司正在筹划将老厝列入旅游线路里,老厝的旅游资源将进一步被发掘。
[故人故事] 三口水井养了几辈人
“吱呀”一声,那落满灰尘带着泥土味的木门,被众人轻轻推开了,映入眼帘的是那肆意疯长的荒草和刻满了时间痕迹的庭院。如果不是那“汪汪”的狗吠声,你会以为自己早已穿越回500年前了,或者穿越到了鲁迅的百草园。
“这可不是普通的水井。大概有500多年历史了,依旧可以使用,虽然才1米多深,但旱天不干,暴雨天水质也照样清冽。”在老厝里长大的另一位洪氏后人洪炳聪说,院内总共开了三口井,井水的水位很高,手舀可得,即使村庄中发生干旱或者洪涝,这三口井的水质也清甘不变。
带着好奇,记者走上前去查看,只见直径半米左右的水井,看上去更像个取不完水的水缸。
“这口井里的水我们现在还在喝。”洪和赐老人和老伴如今住在大厝中靠近院门的第一间,老人家称无论是喝水还是生活用水,他们依旧打井里的水用。大厝早已衰老,可这三口不起眼的水井却依旧生机勃勃,它们见证了500年前家族的辉煌也见证了500年后子孙的平安喜乐。
刘平 摄
因99扇门得名
“99间大厝”位于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大厝社。
据“市头洪氏族谱序”记载,家族始祖洪清溪,宋朝时在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当过知县。明代中叶,其家族第五代洪乾伦分支迁居到秀岭(现双岭村),“99间大厝”大约在1420-1436年间建造。“99间大厝”并不是真的那么多个房间,而是因为其有99扇门而得名。
“99间大厝”墙壁以糯米、红糖、土石夯成。传言当年建筑所需的材料全靠外运,大多从泉州港水运至前场、后溪码头,再由人力运输至双岭,前后用了3年时间才竣工,此地也以“大厝”命名。
“99间大厝”依山而建占地十几亩,呈半圆状,由护院沟、围墙、晒谷场、院落主体等构成。护院沟约长100米、宽4米、深1.5米,由人工挖掘而成。这条护院沟不仅可作为宅院的防护设施,而且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围墙与护院沟相衔接,并沿整个古宅将其包围成半圆体。高2米、宽2尺的围墙底层由鹅卵石构成,上层则由包含着砖、石块的红泥夯筑而成。前院设置了一堵约1.5米高的矮墙与护院沟平行,墙体中还开凿四个直径半米有余的花窗以作通风之用。
接着是个约长80米、宽20米的晒谷场,在晒谷场左侧设置一座两层楼的炮楼,想必是富豪人家防匪之用,右侧则是一间农具间,放置着碾米用的滚石等。
在后院里原来一字排开种有四棵荔枝树,其中两棵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砍伐,1999年14号台风登厦时,另两棵树冠被风吹落,只留下秃兀粗大的树干。在院落主体与围墙之间纵排着几座厕所,而院落主体设有5个门,将其分成5个门庭,中间为大厅,两翼互为对称,整座宅院从前往后逐次递升。
1914年,“99间大厝”遭火烧,中落前后三间被毁。如今,在被烧毁的主房,尚能看见烟熏火燎的残垣断壁、几欲掉落的门梁柱子和天井里零乱堆放的块块条石等。“99间大厝”的风貌从此残缺,此后,居民纷纷外迁,洪氏家族就此分散各处,“99间大厝”也一天一天地衰败下去。(背景资料出自陈育斌·《话说灌口》)
刘平 摄
去“99间大厝”可以这么走
公交线路:932路公交车从陈井村部开往双岭村,该公交线路设有灌口镇政府、双桥明珠、灌口市场、凤泉广场等站点,读者朋友们可在这些站点换乘932到达双岭村,下车后步行10多分钟即可达到老厝。
自驾出行:读者驾车行驶至安仁大道和灌口大道交叉路口后,沿正对安仁大道的Y305道可达双岭村。
美食推荐:双岭村附近有一家鹅公庄,饭庄自己养鹅,自产自销,菜品均为鹅身上各部位烹饪而成,十分美味。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