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永宁破损古厝遗址 见证70年前日军罪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贻庆楼受损的一角

1940年,日寇登陆永宁,制造“七一六”惨案。永宁镇外高村一座哥特式大洋楼“贻庆楼”遭到日寇敌舰炮击,留下断垣残壁、弹痕累累、满目疮痍;永宁镇后杆柄“杨家六也亭”遭受日寇战机投弹,护厝和钟楼损坏,屋顶留下了一个大窟窿。日寇卑鄙的行径不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对文化建筑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毁。如今“贻庆楼”和“杨家六也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惨痛的史实,昭示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当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对于建筑的后续保护,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建议:“保留遗址,采取隔离保护,警醒世代子孙。”

贻庆楼:娶媳妇的第二天被炸

走进外高村,最高点的一座哥特式建筑格外显眼,那便是贻庆楼。走进贻庆楼,杂草丛生蔓延在石条缝隙的泥土中,破损的支柱撑起大楼的框架,透过坍塌的门窗看到内墙斑驳不堪,但是从整体上看,依旧能感受到当年贻庆楼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高金安(现住在贻庆楼的隔壁)告诉记者,“当年日寇敌舰炮轰贻庆楼7枚炸弹,有一枚没有爆炸,后来称了一下足有45斤。”据了解,靠海一面的墙体柱子倒塌损毁较为严重,东面的墙体也遭受大规模坍塌。“所幸当时家属早有防范,提前撤离,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高金安说道。

记者在外高村委会遇见一位老人高天平,他出生于贻庆楼被炸的第二年,即1941年。“听父辈说起,那天一大早日寇从外高村的滩涂上登陆,手无寸铁的村民只得往浯沙村方向撤离。”老高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沙滩告诉记者。随后记者走到那片滩涂上,只见几艘渔船静悄悄地停靠着,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筐鱼正往岸上走。面朝大海,蓝天白云,安静祥和,很难想象70多年前这里曾经遭受的苦难。

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向记者补充道,“在贻庆楼被炸的前一晚,高家正在娶媳妇。”大喜过后的大悲,尤为让人痛心。“一些尚存的破损支架犹默然肃立,见证着70年前日寇凶残的屠杀。”这是记者在《石狮古厝》一书上看到的关于贻庆楼的介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家六也亭

六也亭:护厝、钟楼受损

杨家大楼,俗称“九十九间”,由四栋传统民居、四栋洋楼构成,主体洋楼系菲律宾华侨杨邦梭建于1933年,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杨家大楼,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石狮蚶江——永宁示范区”的组成部分。

踩着光滑的石条,记者走进杨家大楼,院落很大,在主楼“六也亭”的正前方,是一个破落的篮球场,尽管已经废弃,但记者相信曾经有很多少年在这里挥洒过汗水。从六也亭二楼阳台上晾的衣服可得知这里依然有住家。顺着侧门上二楼,记者发现主人并不在,厨房和饭厅就在走廊过道上,稍显杂乱。站在过道上往里看,透过长在屋檐的杂草,依稀能看出屋顶曾遭受过重创。

记者辗转找到杨祖志,村里人都说:“他知晓那段历史。”1943年,杨祖志出生于杨家大楼内。“小时候记忆中就是六也亭内的屋顶有个窟窿,直到70年代才补起来。”杨祖志告诉记者,“日寇战机总共在后杆柄投弹两枚,其中一枚正中六也亭屋顶。”据了解,六也亭的护厝和钟楼中弹,现仍保留在钟楼上镌刻“六也清音”的铜钟,正是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

保留遗址 隔离保护

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建议:“保留遗址不动,采取隔离保护,记录历史,警醒后人。”其表示,保护规划好古厝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分阶段有重点、有方案、有步骤地对这些古建筑进行妥善保护。

李国宏解释,采取隔离保护主要是出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参观者的安全考虑。隔离保护可以尽量避免参观者对古建筑的二次损害,同时隔离保护也可以防范古建筑脱落给参观者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相关的文化学者正在积极调研中,争取尽早尽快地拿出关于六也亭和贻庆楼保护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据了解,日前相关文化部门正在加强对闽南红砖系列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民居历史文化内涵。“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多部门协作的过程,而且也是全民参与配合的过程。”李国宏最后说道。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