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八成考古现场挖完就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仓边路的考古现场已被填平,变成了建筑工地。信息时报记者周平浪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汉二陵(康陵)遗址上搭建了临时防雨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汉二陵(康陵)已启动原址保护工作,并将在明年新建博物馆。信息时报记者 周平浪 摄

近日,广州相继有多个大型墓地和古建筑遗址的开挖,如最近见诸《信息时报》的东风西路小学盘福校区发现的疑似芝兰湖旧址、东风东路发现大规模古代建筑等,这些体现着古代广州的遗址和现场,在挖掘出来之后,保护的情况如何呢?哪一些能够供市民参观?近日,记者走访广州近年来重大的考古挖掘现场发现,超过八成的挖掘现场已覆盖上了城市钢筋水泥或高楼大厦。

从1953年到现在,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市范围内挖掘出来的文物仅古代墓室就有5000多座,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员告诉记者,对于考古现场的处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就是即抛型;第二种是回填保护型;第三种是迁建型;第四种是原址保护型。

即抛型: 八成考古现场挖完就弃

近日,记者走访近年来已经挖掘的古墓现场,发现八成考古挖掘现场的处理均是抛弃型,即挖完取走文物,做好拓片等记录之后,立即交由建筑单位继续施工。比如,今年7月在广州东风中路和仓边路的交叉口附近工地发掘出从东汉至民国时期水井40眼,并发现了大型汉代木构水渠。考古队伍把该地出土的400余件文物取走之后,立即交由原建筑单位施工。

“对于这类出土了重要文物,但并没有多大的展示价值的现场,我们都是这样子处理的,特别是广州市区内的抢救性挖掘,一般我们都要立即把工地交回建筑单位继续施工。近几年的考古挖掘现场,超过八成都是即抛处理。不过,我们会把这些挖掘地点标志在广州市古代遗迹挖掘图中,并对建筑单位的施工有一定的限制。”考古专家跟记者介绍说。

对于如何借助考古还原古代广州的问题,考古学家表示:“我们在抛弃之前,已经做好了全面的拓片、摄像、拍照等记录工作,今后会通过模型或图片向市民展示。”

回填保护型:今年只有北亭村东汉砖室墓

所谓回填保护,除了取走挖掘文物外,对于挖掘现场如墓室和遗址等不可移动的文物,采用沙子等覆盖回填的方式,掩埋在地下。“凡是回填保护的现场,都不允许在遗址上面施工。虽然从外面看不出来这里是考古现场,但我们会做专门的标志,有一天需要的时候,重新挖掘出来,还是当年的模样。”考古专家说。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考古研究所今年的考古现场中,今年7月发现的北亭村山文头东汉砖室墓是唯一一个采取回填保护方式处理的考古挖掘现场。

今年7月,在山文头山岗上的西北坡,有村民建房修路挖土时,分别发现并破坏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和一处南汉建筑遗迹。“从墓室的规格和陪葬品来看,这块墓地应该是东汉的平民墓。

对于挖掘出来的东汉砖室墓,考古队伍目前正进行拓片记录工作,拓片结束后,将对该墓地进行原址回填保护。“虽然这个墓地并不是皇家贵族墓地,但这座约一万平方米的山岗存在着东汉古墓群。我们在挖掘完山岗之后,可能会把这个古墓群进行集中原址展示。因此要对它回填保护”。

原址保护型:南汉二陵 有望明年建博物馆

被评为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大学城南汉二陵即德陵和康陵,是在2003年兴建大学城时分别在小谷围岛西部北亭村的青岗和大香山发现的,属于原址保护型现场。该遗址已经于2006年5月25日公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陵与康陵,是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目前国内发掘为数不多的五代十国时期王陵。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康陵,被评估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

昨日,记者走访发现,康陵周围如今被大面积绿化草坪包围。由于未被列入规划保护项目建设,康陵至今回填保护,只是在遗址上搭建临时防雨棚,安排人员值班守护。而距其北面800米处发掘出的德陵已移交华南师范大学保护管理。

考古研究所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家文物局已批准南汉二陵建成博物馆和公共考古活动中心,预计将于明年动工。届时,将出现第二个类似于南越王宫那么大规模的陵墓博物馆,向市民开放。记者从广州市文广新局获悉,南汉二陵所建的博物馆目前正在立项申请。

迁建型:打包带走南汉城墙

2007年5月,考古队伍在文德路长塘街一工地上,首次发现南汉城墙遗迹,城墙虽仅有短短3.6米,但文物价值非常大。考古专家认为,这段古城墙可能是南汉皇城的城墙。由于城墙的珍贵研究和展示价值,考古研究所决定南汉古城墙从出土地——广州文德路长塘街一工地启程,迁到南越国宫署遗址内。

当年6月5日,一辆50吨重的大吊机将整段城墙轻轻吊起,放在一辆载重30吨的大平板车上,“走”大约500米,来到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这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南汉古城墙,也是第一次整体迁移古城墙。

考古专家表示:“一些保存价值很高,但可能现场不利于保护的遗址,我们都会通过整体迁建,把遗址移到更适合保护和展示的地方。”据了解,近年来整段迁建的遗址,只有两三处,包括曾经复原在省博展示的广州首座人字顶大墓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