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景点错字知错不改

8月29日上午,一名游客称,自己初游长沙贾谊故居时,发现写满名人评语的牌匾上,汉文帝的名字是错别字,应该是刘恒,而不是刘桓。对此,管理部门回应称,这个错字我们也是知道的,但因为改起来很麻烦,游客也很少认出,所以一直没改。(8月30日《潇湘晨报》)

原来刘恒是可以写成刘桓的,敢情我们是大惊小怪了。其实这真的是一桩小事,还能压出我们的小来:总是用有色眼镜去挑剔,这不是给很忙很忙的管理部门添乱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许,我们更应该做的,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自我检讨:不就一个错字,犯得上较真吗?犯得着上纲上线吗?

人家管理方说了,“这个错别字我们也是知道的”。弦外之音即为:需要你跳出来指正吗?这样显得你有文化啊?我们也曾有文化的,至少这个错字我们是知道的。你这分明是多此一举捣乱嘛,如果你不服气还扭着闹,小心人家更具有杀伤力的斥责: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到底想干什么?有何居心?

有文化的管理部门,在承认错误后也道出了实情:整面墙是一次性模子,把错字戳改了影响美观,整体更换要花很多钱。这理由或者说苦衷,横看竖看都说明着,现在不改这个错字相当正确。人家可是算过账的,而且站在了公家利益的立场上。所以,错字改起来已够麻烦了,劳驾别再来找麻烦吧。

就像管理方所说,“文物景点有错别字,有时也无可避免,跟治学严谨无关”。既然都可能犯错且无可避免,因此大家又何必老揪着这条小辫呢?再说了,景点不是教学单位,难道还要负担教育功能?能指出错字证明你文化高,但有必要跑来显摆吗?错与不错,它都已经在那里了,碍着你啥事了?

由上可知,该管理部门对这个错字的辩解,是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的,而且我们站的高度跟对方不在一个档位,人家考虑的是节省经费。尤其让人可恨的是:有人竟还上升到不作为,批评人家思想和行动懒惰,甚至认为这种思维是固化的官样做派。

既然很多景区门票涨价,都可以不用商量,这种内部事更不存在商量余地,反正理由怎么说怎么有。要来咱这旅游,你能且仅能做的是:掏钱买门票,继续欣赏刘恒变刘桓的人工景致。知错即改是一种风度,知错不改是一种态度,在这里更是一种高度:避免经费浪费。改是会改的,但等“四五年一次的整修”再说吧。原来,我们错怪管理部门了,对不起啊,我们这些人才该知错就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