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文物家具修复与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毅先生对符望阁文物家具勘察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文物家具修复与保护-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文物家具修复与保护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0117』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珍贵木材、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符望阁第一层各种落地罩、槅扇门窗、板墙等纵横间隔成很多房间,两层之间有一层夹层,第二层陈设多宝格屏风、宝座、宝案等都以珍贵木材紫檀、金丝楠制成。

什么是文物?现在所谓的文物概念是根据《中国文物法》中规定:凡具备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

紫檀七屏式雕花宝座原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檀七屏式雕花宝座原态

紫檀七屏式雕花宝座的脚踏-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檀七屏式雕花宝座的脚踏

文物分为不可移动和可移动两大类,其中家具就是可移动文物的一种。文物家具的修复要按照文物修复基本原则进行,修复器物的结果要保持原型制、原工艺和原材质、可在修复性等。文物家具的修复步骤,比如勘察、记录和修复方法以及修复后的藏品环境等。

文物家具修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除文物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上的残缺部分,其目的是恢复藏品本来面貌,防止附着有害物继续危害文物。

此宝座位于符望阁二层多宝格屏风前方,为七屏风式紫檀木制,靠背与扶手上方雕云龙纹帽子,靠背板和扶手内侧浮雕松鹿山石图,取其(长寿)之吉祥意义,外侧浮雕蝴蝶兰花纹,清新淡雅。座面下有束腰,牙条雕拐子纹洼膛肚,鼓腿彭牙卷云足,坐在托泥上,托泥下有拱式龟足。足踏紫檀木制,四边攒框,中嵌面板。面下有束腰,牙条雕拐子纹洼膛肚,直腿雕回纹足,四边牙和腿外侧起阳线。因年久失修,多出断裂开锋,整体尘土污垢严重,收缩变形等。

在修复宝座前应先调研记录,首先对其拍照录像,记录其原态比例尺寸、损害程度,对器型、纹饰和材质依次反复研究。

污垢对器物的损害程度以及何种物质做出研究结果,对破损物件的部位进行测量记录以及修复方法等,然后进行各传统工艺的处理。

座面板严重收缩开裂-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座面板严重收缩开裂

记录后清尘除垢是修复过程的第一步,比如要用一些软毛刷、橡胶皮气吹等。因根据物件不同损害程度来进行修复,能不大动拆卸的尽可能的保持原态,以保留其结构工艺性的最大程度。如不可避免拆卸的,要按照传统的工艺技法相反的顺序依次拆卸。

如裂缝收缝时要依据缝隙的规则修复,是否原拼接处开裂或木质自身干裂。首先要清理裂缝处的尘土和污垢,然后清洗,以便归缝时胶力的粘合度。

除脏保旧-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除脏保旧

龟足松动拆卸时-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龟足松动拆卸时

归缝隙时要以缝隙的大小以及位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归缝方法。归缝的力度尽量适而可至,以免力度过大对其结构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座面归缝时-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座面归缝时

纹饰雕花部位的补配与修复,如雕饰部位缺失严重,可按同时期的其它物件,根据纹饰表达的寓意,以其风格手法将其补配修饰。

鹿尾部配前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鹿尾部配前后

家具的包浆处理以及保护,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皮壳,可用一些同材质的特制刮刀或玉石刮刀,对其进行赶压、捻转等,去除掉较为有粘附力的污垢,但力度要掌握好,不可力度过大以免产生划痕。赶压后在用鬃刷进行干抖抛光,以达到包浆的润泽光度。

干抹硬亮-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干抹硬亮

最后也就是烫蜡工艺,烫蜡是为了使家具得到更久的使用和保护。蜡要使用纯天然蜂蜡。先将其融化,点布于家具表面,然后施温匀蜡,待蜡在家具表面形成蜡膜后,在使用蜡起子,对家具进行起蜡,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样制工具。起蜡完成后用蜡布进行赶蜡,以使蜡质均匀,在使用蜡刷子进行抖蜡抛光,抛光后家具的木质及包浆会用极好的润泽和光泽。

宝座点布蜂蜡-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座点布蜂蜡

起蜡-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起蜡

抖蜡-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抖蜡  

木质家具修复后的使用和放置,不要使用较硬的物件磕碰家具,不可放置窗台及通风口近的地方,以免开裂变形。要保持室内温湿度,湿度过大会是造成木质的腐朽,而过于干燥会使家具严重收缩变形。

宝座整体修复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座整体修复后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