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英国领事馆修复中弹孔被填 云南遗址故居保护困局
近日,“两岸五校”青年学子,前往昆明郊区寻访西南联大遗址、教授名人旧居。记者随行发现,作为西南联大历史遗存,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其监管保护较为乏力。 本报去年曾报道过,位于云南腾冲县的英国领事馆遗址由于缺乏保护,如今破败不堪,更成了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地方。近期,当地政府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开始着手修复英国领事馆遗址。然而,8月24日,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博客称,在当地政府修复旧址的过程中,将原有的弹痕用石块填平,他在其博客中贴出了新旧照片对比,痛心之余,他认为“这是更大的破坏,比不修复还让人痛心!”
如何保护历史?是修旧如旧还是全部翻新重来?有专家指出,历史保护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要尽可能保留原来的位置和建筑风貌,不能随意迁建,甚至把有历史价值的痕迹填平,使之失掉丰富的历史信息。
记者手记
文化遗址保护面临几难
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文化遗址和名人旧居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建立纪念馆、博物馆或者在保护文物前提下开发为餐馆、会所或者办公场所等方式加以利用。如聂耳故居、朱德故居、周培源故居等被建成了纪念馆和博物馆;王九龄故居、袁嘉谷故居、卢汉公馆、石屏会馆,被开发成了知名餐馆和会所;冰心默庐、映秋院等则成了政府和学校的办公场所。
据分析,名人旧居保护的困难在于,产权所属不同,有的属于国有,有的属于私有。当产权人把属于他自己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餐馆或者其他用途,相关文物管理部门并没有直接的干涉权力,只有监督管理的权力。梁林旧居和闻朱旧居就是典型代表,因为产权属私人所有,政府的保护就会受到限制。此时,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与产权人协商,争取让这些旧居国有化,在政府层面加以保护。
另外,缺乏资金也是名人旧居保护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梁林旧居和闻朱旧居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是继续保护还是拆之建之,这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旧居的运转和维护。这需要政府增加重视,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当然,在不破坏文物前提下开发为餐馆等,也是自身盈利获取维护名人旧居资金的来源之一。
然而,保护名人旧居的关键在于摆正“名人旧居观”,即利用名人旧居实现商业利益还是真正发挥其名人思想文化、精神力量。
“名人旧居观”下,存在双项选择:一方面不能只保护而不加以利用,这是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完全商业化,这会丢失保护名人旧居的出发点和其根本价值所在。以华罗庚故居为例,在政府给予大力保护之后,却没有及时开发利用,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但如果过度开发,商业利益过重,又会使名人旧居的价值殆尽,同样不可取。因此,要摆正“名人旧居观”,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中保持合适的“度”。
修复腾冲英国领事馆遗址时弹孔被填二战专家称是更大破坏 文管所称主要是修复领事馆
位于腾冲县的英国领事馆是一座已有80年历史的西式建筑,它曾经历过二战硝烟,其墙壁上留下了累累弹痕。这些弹痕见证了那段惨烈的战争。它目前是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争让这座西式建筑留下了累累创伤。中国远征军留下的弹痕告诉后人:远征军与日军在这里进行了殊死抗争。
去年11月,腾冲县政府开始动工进行恢复修缮。当时媒体曾报道,主管部门聘请了相应的专家把关,同时积极与各方联系,争取把当时内部的设施和相关资料进行摆放,使之成为一个小型的专题纪念馆,面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据介绍,腾冲英国领事馆遗址修缮严格按照古建维修原则,整个修缮工程概算投资187万元。
戈叔亚:
“这是一种惨重的破坏!”
“我很着急,急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戈叔亚告诉记者,他于8月19日带着一些外国友人去参观二战抗战遗址,当他来到英国领事馆时,却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我真的是太气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弹痕填平,这是一种惨重的破坏!”戈叔亚说,这座在战争中屹立不倒,躲过了67年风风雨雨的建筑之上,一些战争伤痕最明显的地方,已经被人用新的石块填补上去了,“最最触目惊心的战争伤痕再也看不到了!”
戈叔亚认为,战争特别是这场让中华民族陷入深渊的战争是不应该被后辈遗忘的,而能够留住历史的应该就是这些弹痕累累的建筑。“如果将这幢西式建筑完全修复如战前的状态,那么不如在旁边照着图纸再建一座,而这幢建筑就这样保留,让人们缅怀历史有什么不好呢?”
回应:
修缮方案经审核决定
针对戈叔亚在博客中提出的质疑,腾冲县文管所所长李新波28日说,他们主要是修缮英国领事馆,兼顾保护抗战遗迹,修缮方案是经省市文物部门审核决定的。
李新波说,用石块垫补弹孔或其他地方,更多的是基于安全的考虑。比如戈叔亚拍的窗台部分叫窗头过梁石,原来的已断裂,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才更换,原英国领事馆老窗子上的石头叫红米石,产于腾冲当地,新换上去的也是这种石头。
李新波也承认,部分地方确实填埋了,“因为当年这些地方被炸坏留下一些洞,解放后,县粮食局把领事馆当仓库使用时,因影响结构,在这些破洞处填上一些砖块。在修缮中,我们参照附近墙壁上的石头,选取一模一样的石头,把破洞补上。修缮工程方案上是这样规定,我们是严格按照方案来施工”。
对于有人质疑的修缮后建成茶室等,他说这是空穴来风,下一步修缮后如何做还没有具体规划。
两岸五校学子聚滇探寻西南联大足迹后提出建议
在昆名人故居亟待监管保护
西南联大在滇8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抗战烽火中培育了一大批遍布各学科的优秀人才。近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150名“两岸五校”青年学子,前往昆明郊区寻访西南联大遗址、教授名人旧居。晚报记者随行发现,作为西南联大历史遗存,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其监管保护较为乏力。青年学子提出建议,作为无法再生的文化遗产,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加以保护与监管。
第1站:
西南联大理学院旧址
昔日辉煌难以重现
十四冶办公大楼,于1936年建成,时为昆明最壮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先后成为昆华农校的教学楼、西南联大理学院的暂居之所和威名显赫的飞虎队大楼。
整座大楼高3层,蓝灰色的墙面,红色的屋顶,与周围一片红砖房的低矮破旧对比鲜明。楼房正面,四根圆形大石柱和巨大的拱形门尤为醒目。然而,由于雨水侵蚀,石柱顶端浸满了污渍,很不美观。在大楼东南墙侧有龙云题写的“幽风基础”四个大字,为了保护它而贴上了有机玻璃,但一根下水管道却遮盖了部分题词。
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介绍,大楼原本只有两层,在十四冶发展之初,为解决办公场所不足而加盖了一层。之前,大楼的墙体是米黄色,而现在被涂染成蓝灰色。许多飞虎队老兵回来探访,只能依靠四根大石柱和大拱门辨认,大楼昔日的辉煌已难以重现。
虽然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同时又是十四冶的办公场所,大楼目前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如何保护住遗迹,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有大学生建议,可拆除第三层楼房,将墙体重新涂色,尽可能恢复大楼原貌。同时,加大宣传,更好发挥其历史价值。
第2站:
华罗庚旧居
修葺后却积满灰尘
位于昆明西郊陈家营144号的华罗庚旧居,几年前还是“一颗印”的建筑形式,经过修缮,原来的土坯房变成砖瓦房,更是由一间扩建成了三间。除了屋内的立柱还是原物外,其他均是新建,跟原貌差距甚远,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据了解,华罗庚旧居修葺工程于两年前开始,去年结束,为保护住这一文物单位,五华区增投近千万绕道修路。然而,工程完成至今,旧居内空空如也,甚至没有一桌一椅。晚报记者注意到,在三间屋最左边的一间,里面还摆放着数袋施工剩余的沙子,堂屋外丢放着废弃的汽车坐垫。不仅如此,旧居里积了厚厚的灰尘,无论是窗台、走道还是门柱,用手指轻轻一摸,就出现明显的灰尘痕迹。
此外,在华罗庚旧居里,虽然安置了照明灯和开关,但开关上的包装膜至今没有拆掉,而电灯也仅仅是个摆设,不能使用。当记者试图询问时,却一时找不到相关负责人。
有学生提出,这反映出名人旧居的尴尬处境,虽然作为保护文物,却很少有人了解、爱护。名人旧居虽然得以保护,但其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值得深思。
第3站:
梁思成、林徽因寓居
房屋四周多处有破损
棕皮营的“三间房”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亲自设计建造,历经70余年,基本保存完好。不过,环绕房屋内外四周,仍可以明显看到多处破损。主人房里,面向客厅的一面墙上裂开1米多长的大缝,窗户上的玻璃也露出一个窟窿,后墙上的石灰已脱落很多。在金岳霖居住的右侧耳房上积了很厚的落叶,屋内壁橱上,则杂乱摆放着一些现代生活用品。
房屋主人顾彪介绍说,他们一家人在此居住有30多年,几年前才搬离。以前还曾在厨房生火做饭,后来考虑到保护文物的需要,怕不小心失火,才将厨房关闭锁紧。他希望,当地政府能加大保护力度,给予更多的扶持。
对于名人旧居,来自清华大学的朱虹润同学认为,作为增添昆明文化的遗产,要在政府主导下加以保护。同时,文人学者也应该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保护。
第4站:
闻一多、朱自清故居
墙体和立柱已见裂缝
龙泉镇司家营61号,在联大时期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文学大家寓居于此。
故居整体虽保存完好,但年久失修,墙体和立柱已见裂缝。大门屋顶上长出许多杂草,新修的水泥外墙和土坯内墙看起来很是突兀。据房主人司兰英介绍,加固外墙是为了防小偷,故居曾经不止一次被小偷“光顾”过。
不仅如此,连续的暴雨也让64岁的司兰英犯难了。原来,随着周边旧屋换新楼,故居地势处于最低洼处。下雨天雨水直往里灌,水泵难以起到作用,只好用瓢舀到桶里,再往外排出。“本来想请文管所帮忙,可他们总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司兰英说,故居本属于官渡区管辖,当地政府也准备投资修缮,可重新划入盘龙区后,资金就成了难题。
闻一多、朱自清故居夹在周围的高楼中间,艰难而尴尬地存在。司兰英说,周边的楼房用作出租,每年有4万以上的租金,自己仍然坚守,是为了让文物保留下去。
然而,像闻一多、朱自清故居一样处境艰难的还有冯友兰旧居、杨振宁旧居等,西南联大的“足迹”,西南联大的文化之根亟待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