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巷民国建筑遗址破败不堪无人修 院内盖起三处违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利济巷民国建筑遗址内堆放的建筑垃圾。

近日,网友“金大长发”在南报网投诉台发帖称,白下区五老村街道未经规划审批,在利济巷民国建筑遗址上,设“露天建筑垃圾中转站”,并沿着遗址墙体搭建多间违建房。

记者探访:院内堆满建筑垃圾 盖了三间违建房

网友所反映的这处建筑垃圾中转站在中山东路的利济巷2号,处于利济巷与科巷的交叉口,距中山东路主干道不足100米。

这座遗址的一楼被新砌的水泥墙封得严严实实,二楼的屋顶已经消失,只剩几根黑黑的屋梁,窗户的玻璃也已落尽,只剩下老旧的窗框,几棵树的树枝从窗户中伸了出来,显现了破败之相。尽管如此,这栋建筑还是能看出民国建筑的轮廓。

“这个民国建筑之前失过两次火,一直没有维修,才显得如此破败。”附近的居民王大爷说,自从这里被街道改成建筑垃圾中转站,经常一大清晨,便有大型铲车将堆积成山的建筑垃圾,倒推入碴土车内。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吵得人无法入睡;粉尘弥漫,无法开窗通风;夏天蚊蝇乱飞。更为严重的是,裸装、裸卸垃圾,扬起的灰尘弥漫天空,污染了南京的空气质量,成为PM2.5的来源。

该遗址有一扇铁皮门,门上贴着一块白下区政府颁发的“安全生产单位”的牌子,里面就是露天建筑垃圾中转站。门内堆满了水泥块、板材、沙发之类的建筑垃圾,在空地的东北方向,依附着遗址的墙壁盖了三间坯棚。

“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住在这边快3年了。”里面的一个保洁员告诉记者,这里一共住了三户人家,他也不清楚这是不是违建,是街道安排他住在这边,打扫垃圾。

在保洁员的家里,记者看到,不足10平房的房子里,只放了一张床,一个锅灶。

街道:是临时垃圾中转站,院内违建建筑将拆除

记者向白下区五老村街道反映了网友的投诉,街道对此也作出了回应。

“这里是一个临时垃圾中转站,用于二次驳载。”街道称,因为五老村地处城市中心地区,而且是老旧小区聚集的区域,有大量建筑垃圾。但由于老城区街巷狭窄,专门运送垃圾的渣土车进不来,所以只能先将垃圾从小区内运到中转站,再由渣土车运到垃圾处理厂。

对于三间违建房,街道表示,目前街道正在想办法解决保洁员的住房问题,找到新住所后会立即自行拆除。

网友反驳:该垃圾站已不是临时建筑,是违建、违法项目

本网向投诉的网友反馈了五老村街道的回复,网友对此表示无法接受。

“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临时用地,也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领取临时用地许可证件。且临时用地期限为一年,最长期限不能超过三年。”网友“金大长发”说,该临时垃圾中转站是五老村街道2008年南京市申报文明城市时设立的,至今已五年期限,这已不是“临时”,且一直没有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是个“最大违建、违法项目”,强烈要求拆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