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卫道观前写满“拆” 文保、民国建筑不会被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卫道观正在进行修复

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腹地的卫道观前,一直以来为苏州古城文化研究者们所津津乐道。在这条狭长的弄堂里,有始建于元初的卫道观、乾隆年间徽商潘麟兆所建的礼耕堂,它们目前都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最近有网友爆料称,卫道观周边的一些建筑正陆续被拆,断墙上到处可见“拆”字。“古城核心保护区里为什么还要拆?拆完了保护什么?”网友“srbj2001”昨日所发的一则帖子引来不少人关注。

记者调查

网友遗憾,居民叫好

“srbj2001”自称是研究苏州古城保护的,几月前他到卫道观前摄影时就听闻这里要拆迁,近日重走这条巷子时发现巷子真的已经变样。从他上传的照片来看,已经有部分民宅被拆。“混堂巷里面也在拆,并且有一大片已经拆完正撂荒着……现在残留的古城的肌肤还在被一点点侵蚀,好端端的一个千年古城就这样不断消融。”“srbj2001”的这番感慨得到一些网友的赞同。“这样的古迹越来越少了。”网友“sy_yxw”说道。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昨天来到卫道观前进行探访。从仓街进入后不久便可以看到拆迁后的废墟,断墙上“拆房危险”的红字很是醒目。卫道观内的建筑正在进行落架大修,在其入口处有三五名工人正在砌墙,使得卫道观的修复有一个封闭的施工场地。一名工人告诉记者,受祖辈所托留在这里管理卫道观的钱先生一家已经搬离,卫道观内目前已经无人居住。

采访中,记者发现附近居民对拆迁一事与网友的态度有较大不同。正在巷口与邻居聊天的周阿姨感慨地说:“好事啊!”她说,这里的房子大多是老房子,有些木结构的房子没人居住、也没人修缮,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基础设施陈旧更是给生活在深巷中的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

拆迁办释疑

文保、民国建筑不会被拆

现场拆迁办设在卫道观内,一位姓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平江历史街区正在进行综合整治工程,卫道观前也在整治区域内,经过数年的方案论证,于今年4月启动整治工作。该区域整治的范围东至卫道观前的老年公寓、西至卫道观、北至混堂巷、南到卫道观前,总面积有5400平方米,共涉及80余户居民。

对于网友提出的质疑,该负责人强调,卫道观前整治区域内有一处市级文保单位即卫道观,其占地900多平方米,将通过修复整体保留。此外,区域内西首少量民国建筑也将得到保留,占地近300平方米。所有即将拆掉的建筑大多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房、工厂。这些建筑不仅外形上与平江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符,因为基础设施差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据平江历史街区整治管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长期以来历史街区人口过于密集,居住空间狭小,不利于保护,因此整治的第一步就是搬迁人员、松动人口。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文化,历史街区内每处房子他们都进行了历史价值评定分析,原则上采取能保就保,对一些与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整个整治工作的每一项建设都必须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无论是动一根梁还是修一堵墙,都需要专家的签字认可,认真执行规划。

专家谈

保护不意味着维持原貌

有着苏州传统文化遗产守护者之称的古城保护专家徐刚毅认为,古城保护并不意味着让其完全保持现在的样貌。“几十年来,卫道观前一带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其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徐刚毅说。

以卫道观为例,其后来成为平江区诚达机械加工厂,整个建筑早已显得风雨飘摇,破败不堪,亟需保护。“如果一点保护的措施都不采取,那么它一定要消失了。我们需要做的是保留应该保留的,使其融入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中。”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