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失经历四次浪潮
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情况,我经常听我的老师耿宝昌先生谈起。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文物有四次外流浪潮。
明末清初,英国的大东公司专门把中国瓷器销往欧洲,英国、荷兰都是中国瓷器流散地,但那时还处于正常的贸易状态。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仍有太监又偷又买,不过,第一次浪潮到此结束。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当时,
国民党政府无论财力还是管理上都比较弱,博物馆、考古工作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普通民众在对文物的保护上也没有任何意识。
此时,欧美的国力强盛,强大的民间资本没有去处。于是,收藏艺术品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种风气。在中国,美国文物商几百美金便能买到中国很好的古董,一万美金可以买到最好的中国古董,这些古董大都是从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还有老百姓家里流散出来的。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文物流失得更厉害,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出土汉唐文物,一些农民在耕地、掘墓时,发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并不太懂挖到的是什么。
古董商看到这种机会后,便专门去民间搜罗,以便宜的价格购入,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出。那时,一件青铜器大概能卖几百大洋,这类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轰动,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风气。
1937年,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而带回到美国后,一件青铜器能卖好几十万美金。
当然,那时的中国古董商也学会了针对不同国家的客人,仿制不同的古玩,对美国人做仿铜器;对英国人做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对日本人做万历五彩;对法国人做清代的官窑粉彩瓷器等等。
日本侵华时,他们的士兵都受过相关的教育,所以,对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把它们保护起来,拿到手之后,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量日本军官举家移民美国三藩市落户,带去了很多的中国文物,我在美国三藩市便见到了不少用楠木包装好的中国宋代茶道用具,如茶碗、茶壶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抢去的。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能不提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时,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时代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成仿制品卖了。当时,我所在的文物商店,专卖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还没裱过的,有清朝光绪拓,还有明代的。日本旅行团一来就几十个人,进到店里,每人先抱一堆,然后进行筛选,价格便宜。
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出现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我看过最远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麦与荷兰,德国、法国更不用说了,直接到香港来进货。我在香港,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现在回忆起来,非常令人痛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