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宫“长高” 有助国内文保(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00年前的古宫殿,与电脑、千斤顶、钢架等同时出现在工地,而整个工地又在群山环绕映衬下,置身此地,恍惚间有一种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来回穿越的错觉。

遇真宫此次顶升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与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有极大关联,更重要的是,这项工程未来能否成功,对于国内开展现代技术手段保护文物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涉及的文物如何保护,具有较大的标杆意义。

遇真宫“长高”后,或许,其影响也将随着这次被世人关注而“更上一层楼”,因为,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对这片“世界级景区”进行远期规划,并开始着手打“旅游牌”带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稿件统筹 周白石

此次,遇真宫顶升防水保护,并不是最早的方案。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文物局文物专家赵本新接受采访时谈到,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对于遇真宫的保护手段,一度使专家们一致认同“大围堰”的保护方式最好,这种方式就是在遇真宫周围,筑堤将水隔开。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丝毫不破坏遇真宫建筑本身,虽然会对四周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也仅是小范围的。

“实际上,国家已经批复了这个方案。”赵本新提到,但后来又被取消了。原因是考虑到遇真宫的文物价值,国务院最终请多部门对这个方案进行论证,包括水利、地质、建筑、文物保护的专家、专门的保护机构来进行论证。论证组指出,如果采取围堰手段,仅在这方面的后期维护工作,就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处,每天都要发生费用。而最大的隐患是,遇真宫旁有这么大一个“水库”,空气中的水蒸气等势必会导致遇真宫环境湿度增高,接着产生病虫害等不利因素。表面上说,“围堰”手段使遇真宫不必遭受物理破坏,但增加了化学变化造成的破坏。更大的隐患是,一旦此处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或暴雨,遇真宫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最终,国务院认为这个方案不行,立即改变,选择采取其他的措施。

对于其他方案,文物部门的意见是,首先不能迁移,遇真宫的文物价值与它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如果环境改、地址位置改变了,迁到任何地方都是对它的破坏,所以必须就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两种方案,第一是采取全部拆除,等到土方垫起来后,再原地重建。第二种是全部顶升,但是全部顶升的代价太高。那么选择将具有最高文物价值的三个宫门采取顶升保护,其他建筑进行拆解最后原地复建。这个方案最终得到国务院的批复,目前该顶升工程也是获批复按部就班进行的。

赵本新觉得,顶升不是最完善的保护方案,但综合技术因素、可行性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方方面面衡量,这是最优的保护方案了。

遇真宫名声在外

武当山旅游加分

2003年,一把大火让遇真宫遭受灭顶之灾,其大殿被烧毁。遇真宫由三个宫组成,中宫、东宫、西宫。国务院最终批复的遇真宫保护方案中,中轴线上的中宫今后将全部恢复,也就是说大殿将迎来“重生”。

至于东、西宫,则只是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样子,对于过去历史中遭到破坏,且近代不存在的建筑就不再进行恢复了。赵本新透露,借助此次保护工程,当地对于遇真宫打出的相关旅游牌,却是早就下了不少心思。

虽然国家没有恢复东西宫全貌的打算,但是武当山方面曾打算引进目前德国仅有的一种高科技灯光技术,利用灯光在晚上恢复遇真宫的全貌,包括宫殿里窗户口投射出来的灯光细节都将逼真展现,这也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唯一将该项技术应用到文物恢复上。

同时,借助遇真宫三面环水的绝佳环境,武当山计划花费上亿元,在遇真宫水磨河前面水中央打造一个实景演出《武当印象》,演出情境为水下缓缓升起一个舞台,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赵本新非常肯定地介绍了这一系列计划的时间表:“遇真宫完全恢复以后,这些2015年肯定出来,前景将会非常不错。”他也坦言此次全国媒体对遇真宫顶升工程的关注,对武当山以及遇真宫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据了解,当地已对未来的旅游开发工作等方面做了经济分析和项目预算,但这些数字现在并没有公布。

天大智囊团:施工有难题带回天津想办法

此次遇真宫能够顺利“长高”,天津大学的课题组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参与此次工作的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赵海龙博士说,他此行来到武当山的目的是在遇真宫顶升施工现场了解工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回天津大学做具体的分析,为施工方现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原来,此次遇真宫顶升工程,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专门邀请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铁成教授课题组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而身为副总指挥的边智慧,也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在职博士。

赵海龙告诉记者,他所在课题组的工作是,当施工方遇到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来做一些理论分析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参考,如施工前的模拟动画等就是由天大研究生完成的。之所以天大被选择作为参与者之一,主要是因为天津大学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优势,且擅长与企业联合做工程项目的理论分析工作、实验分析验证等工作。

边智慧介绍,遇真宫顶升工程的方案,他们前期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但实际上每天的施工中都有变化,所以,他们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技术课题组作为“后盾”,后者提供一个技术理论支持,他们可以结合经验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决策并施工。

对于天津大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程实例。正如赵海龙所说的那样,他们课题组常接触的是相对简单的楼房等现代建筑顶升、纠偏等案例,像遇真宫这样的文物顶升工程实例不多见,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对天大的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与学习机会。

文物保护专家:现代科技增加文物保护手段

保护文物的最好手段是什么?到底应不应该将破损的文物建筑拆除重建?如何保证这一过程不会破坏文物的“味道”?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在接受独家深读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保护的原则,《文物法》中明确提出应“原地保护”,特别是古建筑、墓地等建筑类文物。

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时,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其他办法。主要有搬迁后异地恢复、原地抬升等多种方法,如历史上做得比较成功的修建三门峡时永乐宫的搬迁,三峡工程中的张飞庙搬迁等文物保护工作。但从文物本身价值来说,绝不能说这些都是好方法或者是值得推广的。

大家现在关心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整体来说做得非常不错。而集中出现问题的领域,多在地方城市的道路建设、城市改造等工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往往在处理文物建筑的问题上,常常出现决策者图省事直接选择异地搬迁的做法,殊不知这已经对文物本身价值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市的核心地块一般也是文物建筑集中的区域,这种情况往往在城市房地产开发中特别突出,对于一些不是文物但同样极具文物价值的老建筑、老社区,肆意的拆建、搬迁等破坏则尤为严重。

沈阳说,对于一座文物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保留原地不破坏。而现代施工手段、电脑模型数据分析等试验手段,为很多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分析。这一次,遇真宫顶升工程,就是现代科技助推文物保护工作的典范,相信未来更多的文物建筑将“受惠”现代科技手段的保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