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贵族墓文物保护记 农民护宝活化“陕西精神”
2012年8月2日,人们在各大报纸的重要位置看到:一群来自宝鸡农村的人们受到副省长郑小明代表陕西省政府的表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微笑。
表彰,是因为他们用最厚道的品德,最淳朴的感情保护了国家重要的文物。
2012年,盛夏,宝鸡石鼓山,一座保存完整、规格较高的西周早期贵族墓葬震动了海内外,而发现他们的是这里普通的农民。
2003年,隆冬,宝鸡眉县马家镇,27件旷世国宝让多年的文物专家也叹为观止,发现他们的依然是这里的普通农民。
文物法十年得以修改,而这十年的年头和年尾,两次重大的发现和人们无私的献宝精神似乎都在给这部法律做着完美的注解。
历史似乎很钟情于宝鸡这片土地,不仅在这里留下辉煌千载的文明,更是将历史的珍宝毫不吝惜地撒落在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对这样的文明足够虔诚,他们不仅恪守着中国最朴素的美德,并且一次又一次在上演着文物保护的群众总动员。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宝鸡调研时说:“我们的工作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发现报告加上专业团队的高科技手段,考古发掘和清理保护,才有了我们宝鸡文物历史的今天。”
也许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要发现的是那些旷世奇宝,寻找比西周贵族墓地更珍贵的护宝精神,这本身就足够迷人!
献宝——这是国家的,好也不能拿
曾小刚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盖房子竟然挖出了一个西周的贵族墓。曾小刚想到的是,无论多好的宝贝不是自己的就不能拿。
宝鸡石鼓山石咀头村,一个宝鸡近郊只有一百多口人的小村庄。石鼓山上,他们生存了一代又一代。这里与大多数的陕西农村一样,弯曲但又整洁的村道,熟识的乡亲,朴素的情怀。
随着一个高等级的西周贵族墓地的突然出现,这里的村民们都卷入了一场保护文物的总动员中。这个夏天也注定无法平静。
6月22日,开了多年挖掘机的司机戴新喜一早来到石咀头村曾小刚家的宅基地,今天他要将计划开挖的房屋墙基全部干完。对于这个工作,戴新喜是非常熟悉的,这附近村民盖房基本上都是找他进行地基开挖。
8:30,戴新喜正在挖掘东北角的地基,突然发现出现了很多陶制碎片。作为女主人的贾兵芳知道这里经常有文物出土,怕是什么宝贝,随即将这些碎片全部拣起放在一旁的树下,同时让邻居帮她给村委会打个电话。
8:40,戴新喜突然觉得挖掘铲下有什么异响,他匆忙跳下挖掘机去看,没有什么特别。他再次举起挖掘机,这次声音更大,像是划过铁板的声音,戴新喜急忙关掉了机器。他跟一起在这里看挖掘机施工的四组村民刘广田、三组村民秦根虎仔细端详挖掘机下的东西。
金属的材质,青绿的颜色,还有很多花纹。这时正好路过此处的石咀头村四组村民徐海军也看到这些东西,“这不会是青铜器吧,和山上青铜器博物馆的东西看起来差不多。”徐海军嚷道。
“快找个什么东西把这盖起来,我去报告文物旅游局,你俩报告村委会。”商量后,他们分头跑回家拿来防晒网和彩条布苫在墓地上面,而闻声而来的十几位村民手持铁锨镢头在墓地周围警戒。
村委会干部接报告后,马上赶到现场,组织人员维护,并向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报告。渭滨区西宝路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现场后,对现场实施警戒。
对于这个小山坡上的村庄,6月份远不是溽暑的季节,但是这里很多人的心都是滚烫的。
这一天夜幕,当人们都习惯性地来到村口去纳凉时,村子里不仅多了很多全副武装的民警,更多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人们猜度着这些宝贝的价值,也谈论着那些发现宝贝的人们。
村里的老人愿意这样描述故事:“咱们村的人就是没说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这是第三次出现文物了。上世纪60年代咱们村发现青铜器,那家人拉了一架子车送到政府。今天小刚家又发现,人家曾小刚说这是国家的,好也不能拿!”
护宝——保护不好这些文物就是失职
如果说石咀头村的村民发现文物充满了偶然,那么对于宝鸡市,保护这些文物就完全是一场严密而举措有力的行动。
6月22日当天,渭滨区西宝路派出所干警就拉起了现场警戒线,维持发掘现场秩序。当晚,公安渭滨分局派出8名干警、1辆警车和区文物旅游局、博物馆、村镇干部联合看守工地。
6月23日开始,又增加警力和2辆警车,调集武警、交警力量,开展安防和现场秩序管理。在连续半个月的工作中,武警、公安加强现场秩序、外围以及交通管理,为文物安全和发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警力,是看得见的保障,而各方面巨大的关心则为石鼓山上的西周贵族墓地编织了无形的保护网。
从得知宝鸡出现重要文物的第一时间起,无论是赵乐际书记还是赵正永省长都给予了最大的关注。
6月23日,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呼林贵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宝鸡,查看考古清理现场,详细了解抢救发掘情况,对考古发掘提出了确保安全、科学发掘、宣传群众的要求。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副市长丁琳在接到电话报告后,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实施科学发掘的同时,要加强安全保卫,确保文物绝对安全。
6月25日,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市长上官吉庆、市委副书记陈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白升安、市政府副市长丁琳、市政府秘书长武军等市领导前往考古发掘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对做好考古发掘等作出指示
6月26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深入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西周早期贵族墓葬考古现场,对出土文物的挖掘、保护等情况进行了视察。他指出,要大力宣传农民自觉保护文物的事迹,弘扬他们爱护国宝的精神;要对先进人物进行奖励,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
7月4日,省委副书记孙清云视察了石鼓山西周古墓葬考古发掘现场。他指出,这是陕西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宝鸡群众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典型事件。
7月5日,赵荣局长又一次带领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考古研究院领导和专家,来到抢救发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渭滨区副区长杨宏亮驻扎现场,渭滨区文物旅游局局长谭万仓,从22日开始,他们就和武警、公安、考古工作人员近70多人一直驻扎在现场。
炎热夏天的野外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他们的衣服不知道要湿透几次,然而为了这些珍宝所有的付出似乎都是值得的。谭万仓这样讲述他们的工作:“这些珍宝的出现是宝鸡和它们的缘分,保护不好这些文物就是我们的失职!”
取宝——我们要用一流的技术让文物完美出土
无论从哪个层面看,西周贵族墓地出土的文物都可称为国之重宝。
如此数量巨大、器物精美的青铜器在近几十年来的西周考古中极为罕见。西周铜禁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发现,也是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唯一的一件。随葬的高领袋足陶鬲是唯一的一件陶器,为姜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为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族属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谦甚至毫不掩饰溢美之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先周墓葬中级别最高的。”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它们完美出土?对于拥有着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考古技术和考古经验的陕西考古工作者来说,其实这并不算是难题。然而他们为这次挖掘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也足以成为考古课堂的生动案例。
团队,这对于任何一次考古挖掘都是无比重要的。省考古研究院、市考古研究所、渭滨区博物馆的顶尖高手组成石鼓山联合考古队。他们熟悉现代的考古方法,也熟悉这里的自然条件,他们致力于让一切做得完美。
由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军社担任队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考古现场发掘与科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王占奎担任副队长,制定了详细的考古发掘计划,共同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队按照规定及时申报考古发掘执照,严格遵循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
科技,这在现代考古中已经成为最核心的手段。化学物质提取、三维数据扫描、考古保护现场试验车进行技术试验……陕西的考古工作者运用世界一流的技术保护着这些国之重宝。
清理过程中,在墓葬的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墓壁上以及西侧二层台上发现有褐色和红色的漆皮,褐色、白色的颜料等。省考古研究院专门派出文物科技保护专家,提供技术支持,调动考古现场文物保护专用车,现场对遗迹和遗物进行保护。文物科技保护人员对漆皮、颜料等进行了现场保护并取样,对墓葬二层台的漆器、车马器等采取石膏浇灌方式进行整体打包提取,同时,三维扫描测绘、考古绘图、摄像和拍照等提取资料与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同步开展,提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样科学和细致的挖掘策划,使得文物出土的每一步都安全而富有成效,历史的信息被最大程度地保存了下来。
7月1日下午4时,考古人员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两件玉器。
7月2日,考古人员对青铜车马器小件进行整体打包提取,发现一只残损的鼎和一个青铜矛。
7月3日,石鼓山西周贵族墓葬考古发掘进入文物提取阶段。考古人员清理完二层台上的车马器、兵器,提取当卢、节约、铜泡、铜戈、海贝等器物。
7月4日,发掘工作进入大件青铜器提取阶段,考古人员对墓壁西侧墓龛的两件青铜器盘和卣进行了整体提取,并在盘中发现珍贵铭文。
7月5日,古墓壁龛文物提取顺利,青铜卣中发现疑似酒的残余液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赵丛苍认为,此次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发现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出土的文物让人惊叹,是一个令人惊喜的重大发现。
作为文博领域的专家,同时身为省文物局局长的赵荣这样评论这次挖掘:“这是我省考古发掘现场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十年——陕西农民是最真诚的护宝人
杨家村几辈的村民都不会想到,就在他们这个普通的村子,就是他们这些普通农民,却让政府都为他们立碑,“光宗耀祖”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
2011年6月,省文物局、宝鸡市政府在杨家村设立群众保护文物碑,为健在的护宝群众立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碑文上这样写道:
文物之功,惠于资政。民情之诚,宣之世风。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的行为,彰显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精神风范,崇德尚文、重义轻利的道德情操。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描述更贴切了。2003年1月19日下午,杨家村村民王拉乾等5人一镢头挖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的铭文青铜器,后被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使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史有了论证的证据。
陕西省文物局在公文中这样评价这5位农民:王拉乾等5位农民,发现文物后慎重地维护了现场,从而给科学发掘留下原始资料,同时在发现文物后不声张,避免了泄密引起人多哄抢等不堪设想的后果,堪称群众文保行为的表率。
时间过去十年,宝鸡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文物后,自觉保护的先进事例有25批,保护文物达千余件,钱币150多公斤。他们的故事意外、绝妙,充满了陕西人厚道的情感。
2003年9月,金台区长青村村民侯启恒家后院土崖因雨发生坍塌,暴露出青铜鼎等文物,侯启恒及时报告文物主管部门,共抢救发掘西周早期墓葬2座,出土文物32件;
2006年10月,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五组村民李军娃等3人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等文物,随即报告,共出土商末周初青铜器等共计59件;
2006年11月,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刘东林等6位农民在修水渠时,发现青铜器窖藏,及时报告,使27件(组)西周珍贵文物得到安全保护;
2007年8月,麟游县九成宫镇蔡家河村后坪组村民李乃林等6位村民报告并联合公安、文物部门抓获盗掘文物犯罪团伙;
如果可能,这样的单子可以列得很长。而国家乃至陕西政府也给予了这些农民最大的尊重。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文物局和市、县级政府先后召开表彰大会8次,奖励金额40多万元。甚至,这些护宝的农民还被邀请到国外旅游。2007年,眉县、扶风县、凤翔县、陈仓区、金台区的31位护宝农民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保护文物特别奖,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003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领导在文化部宴请了王宁贤等5位护宝群众,并在王宁贤的残疾证上写下了“国家珍贵文物保护功臣”。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这样说:“作为一名文物局局长,我经常会被陕西这些厚道的农民所感动。他们有着中国最传统的美德,他们把无私当做一种自然的状态。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高的荣耀,最好的奖励。宝鸡群众质朴厚道、知礼守法的精神;陕西文物工作者敬业、专业的水平;各级政府保护遗产的责任和效率是对陕西提出‘厚道陕西人’最好的注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