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老庵“吸江兰若”扩建 文物建筑保留原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提供的“吸江兰若”老照片

“吸江兰若”这个诗意的名字吸引网友“小飞刀的刀”许久了,它是福州鼓山上的一个庵堂,有3百多年历史了,离涌泉寺不远。虽然他看过别人拍的照片,但还是很想亲眼看一下庵堂的模样。上周六,他虽得以一见,却发现庵堂变了,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其中屋脊的变化最大。“这是文物,怎么可以随意更改模样呢?”网友“小飞刀的刀”不解道。

屋顶加高了,与老照片不尽相同

记者走进“吸江兰若”,庵堂周边混凝土、钢筋裸露在外。主殿的墙上还架着钢架,钢筋水泥制的风火墙赫然入目。走进去,仰头一望,主殿的房顶加高了,佛像等摆设依然陈旧如斯。而右边厢房已被推倒重建,一片废墟。

“以前不是这样的,这边说是要扩建个饭堂做饭,屋顶加高再弄个风火墙说是好看。”慧如师太在“吸江兰若”住了30多年,虽然二三月份这里就在扩建,但她仍住在庵内。慧如师太说,扩建前,庵堂的主殿两旁并没有高高的风火墙,而是简洁的墙壁,屋顶两端是弯弯的翘角。她翻开前两年拍摄的照片,对比之下,庵堂的模样确实变了很多,照片里完全看不到风火墙的痕迹。

站在庵堂门口就能看到江水,师太说“吸江兰若”的意思是指一种修行的境界,将江水收入腹中,再化作甘露普度众生。而“兰若”有“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意。据《鼓山志》记载,“吸江兰若”,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于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同治年间,鼓山涌泉寺第一百十八代住持净空禅师“募化建筑文殊殿、净业堂等处,于七年戊辰(1868年)春落成,仍如原建所称”。现在庵门上的“吸江兰若”匾还是净空禅师所题。

“一入空山万虑灰,闲花了乱竹门开。”清朝还有不少诗人为“吸江兰若”题诗。由此可见这里的“吸江”之气、淡然之情,被古人所喜爱。

“这里还是个文物登记点,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它的模样?”网友“小飞刀的刀”还找到一张“吸江兰若”百余年前的老照片进行对比,直呼庵堂的模样变得太多,历史中的“吸江兰若”将不复存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建中的“吸江兰若”

将屋顶增高,既安全也有福州特色?

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风景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要了解扩建问题需要找涌泉寺的工作人员。

“我们不是随意更改,而是有考虑的。”涌泉寺对外联系人资深老居士刘华说,过去庵堂的结构都是木质的,尤其是主殿屋顶,由于低矮,很容易腐朽。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修缮过一次,将屋顶木质结构换成水泥。但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蚀下,建筑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屋顶总会时不时漏水。“风火墙也是福州传统建筑风格,将屋顶增高,不仅安全了,也保有福州建筑特色。”刘华说,扩建后,这里可以更好地进行佛教仪式,也方便前来参观拜祭的游客。

他认为“吸江兰若”虽扩建了,但是依然保留着原本的模样,与他手中的清代老照片没多大差别。由于刘华居士在外出差,我们看不到他手中的老照片。

刘华居士说,谁都希望保留住老建筑的样貌,他们将尽一切努力保护老建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