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文保老屋内的高温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南京拥有着很多文保单位。它们当中,有很多至今仍然作为民居存在。连日来的高温炙烤着南京的每寸土地。对于老城南的老屋来说也不例外,昨天,记者来到这里,走进老屋中居民的生活。

天天都睡不好,上半夜热下半夜吵

高岗里39号的老房子是今年新公布的南京市文保单位,可是对于居住其中的李梅(化名)一家来说,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港湾。大门外,文保单位牌匾上的漆字还颇为鲜艳,但李梅更在意的,是即将而立之年的儿子该用哪里作为婚房。

显然,这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老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就一个小窗户,这阁楼,还是我们自己搞的。”李梅说,现在房子成了文物,显然也不可能再开更多的窗户了。站在房间里,如果不开灯,即便户外艳阳高照,也几乎看不清东西。而这样的房子显然不能让未来的儿媳满意。

可眼下,夫妻俩更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安心地睡个好觉。丈夫告诉记者,为了躲避酷暑,他们已经放弃了阁楼上的大床,转而搬到了楼下客厅的沙发上休息,可即便如此,竹席上的斑斑汗迹表明这里也算不上凉快。

相比之下,儿子的房间就显得温馨得多。家里唯一的空调就安放在他的房间。床上那条淡色的亚麻凉席也和客厅的竹席形成鲜明对比。“天天都睡不好,上半夜热,下半夜吵。三四点钟汽车就‘嘀嘀’叫,尾气熏得根本睡不着。”李梅说,现在,他们唯一能期望的,就是如此酷热的天气能赶紧过去。

子女买的空调老人舍不得开

八十多岁的郭奶奶单独住着一间数平方米大的小房间里。和古朴的陈设相比,墙上那台崭新的白色空调就变得甚是显眼。老人说,这是儿子给她买的,就是为了让她能好好休息,不要热着。

郭奶奶说,这个空调她并不经常开,而原因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不会感到太热。“(空调)去年就买了,我都没怎么用,平时就把窗户开着,吹吹电风扇。”老人笑着说。

可是记者注意到,空调上的能耗标识显示为红色。这样的机器虽然价格便宜,但耗电量会很高。“是不是怕开了耗电啊?”记者问。“唉,是啊,这个东西不得了,开一下就要好多电呢。我现在岁数大了,也不太能动了,不能浪费钱啊。”郭奶奶说。

说着,老人看了一眼墙上的空调,又坐在风扇下看起了电视。

五人同房享受三台风扇的清凉

从39号再往东,就来到了高岗里的29号。这里同样是岁月痕迹明显的老屋,顾女士一家就住在这里。

2003年他们从安徽来到南京打工,一直就租住在这附近。虽然辗转换过几处房子,但始终都没有离开这附近。见到顾女士时,她正在为家里准备晚饭。她仔细地削着手里的两根丝瓜,尽量多留一些瓜肉。她说,这里的闷热他们早已习惯。而空调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什么啊,呵,没钱啊,买不起啊。”她说,家里全靠丈夫在外面挣的一点力气钱,能维持好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她不敢奢望更多。做搬运工的丈夫刚刚下班回到家里,一回来他就钻进了屋里。席地而坐,贪婪享受着电扇带来的清凉。屋子的中间,摆放着三台电扇。当然,没有空调。“空调?我们买不起。”男人坚定地摇了摇头,好像记者在说着一个很遥远的东西。

顾女士说,家里一共五口人,除了他们夫妻俩,还有一双儿女和儿媳妇。到了晚上,家里五个人都会睡在那间屋里,一起享用这3台电扇。虽然免不了有些尴尬,但好歹可以凑合着进入梦乡。“他们白天都要上班,不睡觉可不行啊。”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