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揭东文物“翁梅斋墓”!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田家宾)近日中国文物网官方微博收到一位名为@xiamusam 网友的私信,信中说:“救救潮汕文物揭东#翁梅斋墓#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父翁梅斋之墓,位于广东省揭东县地都镇,就在厦深高铁桑浦山隧道的出口处,也就是与国道206的交界处,这是广东最大的明代御葬,原来规模约150亩,四座牌坊仅剩二座,在挖掘机的轰鸣中颤抖,公路边部分已被占为工厂。”
曾经已有报道
据笔者了解,《羊城晚报》曾在2011年6月报道称翁梅斋墓荒废无人管理,遭乱石湮没,附近尽然是采石场。报道提到,早在2006年曾有人探访翁梅斋墓后写下游记,文中提到“所见满目疮痍”,并提出深沉的反思:“难道我们发展经济要以破坏文物作为代价?难道就要这样摧残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文物被破坏,有些可以修复,但历史的特征谁能再造呢?以后潮汕的历史文化谁能知晓?难道我们留给后代的只是被破坏的文物和污染了的环境?”

羊城晚报记者曾联系揭阳市揭东县文广新局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关人士,竟无法肯定翁梅斋墓是否文保单位,对古墓的规模与现状也不甚了了。对于翁梅斋墓如今的境况,文物保护单位一负责人解释为历史遗留问题,在三十多年前的“文革”期间,古墓就遭到人为破坏,“就剩一块石牌(坊),没法保护了。”而对于翁梅斋墓的破坏在近年来是否与当地的石矿开采有关,有关负责人未作正面回应。
现状
据网友提供信息称,翁梅斋之墓,位于揭东县地都镇,就在厦深高铁桑浦山隧道的出口处,也就是与国道206的交界处,这是广东最大的明代御葬,原来规模约150亩,四座牌坊仅剩二座,在挖掘机的轰鸣中颤抖,公路边部分已被占为工厂。
背景
墓始建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坐东北向西南,破坏严重,除神道碑、牌坊保存较好,其余墓地建筑所存无几。墓区入口处为神道碑,碑亭为四柱翘檐尖顶,穹顶阴刻太极八卦图。碑高3米、宽1.5米。碑由吏部尚书严嵩撰文,礼部尚书徐阶书丹,礼部尚书盛端明篆额,碑文千余字,记述墓主及其儿子的有关情况。碑亭至兜池为300米神道,其间依次有两座石碑坊,第一座位于碑东50米,其上刻赐葬祭文,第二个牌坊在祭文坊北100米,其上雕刻着麒麟和飞凤。神道用规格花岗岩石板铺砌,两旁置石虎,石羊各一对。神道尽头的兜池周围环以石栏杆。过兜池为“御葬”坊,三重三开间,上刻“御葬”二字。“御葬”坊至“玄城”坊间为墓地通道,通道两旁依次置列石马、石翁仲、望柱各一对。过望柱,是墓地的祭祀建筑,为七开间的方形建筑物。中为享祠,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殿,石砌的殿基呈须弥座式,上有石栏围绕,现仅存几十个柱础。通道尽头为“玄城”坊。正面刻着“玄城”,背侧横刻“梅丘”,是墓丘的所在。


反思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历史遗存在今天仍然数量很多,可能会有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照应不暇的情况。但为何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和历史价值的遗迹遗物却被置之不理?现在不乏民间的文保人士和百姓中间的文保卫士,职业文博工作部门及人员又怎能在自己职权职务范围内不去理睬呢?甚至做推诿状态。地方政府怎又能逃脱责任呢?
曾有媒体报道数据称,我国平均每年消失约2000处不可移动文物。试想,这2000处文物的消失怎又不是如“翁梅斋墓”这样的处境而消失?试想,这每年2000处文物的消失速度会对我国文明大国的称号将不复现实。
正如这位网友说的“救救翁梅斋墓”的呼吁。我们也应喊出:救救那些即将消失的文物古迹!因为它们是中华的文明遗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