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浑身上下”都是文物

“要说文物,印刷厂所在的这块地皮就是一块文物。”谈到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所在的位置,该厂珂罗版车间主任马勇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同样是印刷厂,原本“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很多企业,都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相继搬迁到了郊区或者经济开发区,为什么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得天独厚没有从京城市中心迁出,而是“稳如磐石”般安稳地“端坐”着呢?这似乎违背常理。记者经采访得知,该厂厂房和所在的地皮都属于国管局,既不属于北京市,也不属于印刷厂,且这块地皮的“出处”就很有来头。

马勇说,当初他们盖建厂房之前,这里是一座大宅院,平房,雕梁画栋的,还有花园。这个宅院原本是李莲英姐姐的一所宅子,后被“民国四公子”之一、大收藏家张伯驹收购。日伪时期,陆机的《平复帖》,日本人也找,张伯驹也想收藏,巧的是最先被张伯驹发现,但是要价非常高。为得到《平复帖》,张伯驹就把这处房子给卖了,拿卖房子的钱收了陆机的《平复帖》。后来张伯驹将此帖捐献给了故宫,这是后话。

文物出版社印刷厂的前身是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其原厂址就在故宫西角楼。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工作需要,国家专门拨了一块地皮给文物出版社建立印刷厂,就是现在北京西黄城根北街21号的位置。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新厂房建成,印刷厂从故宫迁出搬进了“新居”。

现在该厂北楼是一家酒店,它原是北京图书馆收藏报纸的报库。北京图书馆扩建以后搬迁到了北京白石桥,并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报库里的东西也跟着搬了过去,但报库的房子就归了文物出版社印刷厂。

就像很多老国有印刷厂一样,地处市区中心,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将一些厂房出租出去,文物出版社印刷厂也是如此。

文物出版社印刷厂的厂门口是牌楼式的,门楣上黑色大理石做底,上书着8个遒劲的金色大字“文物出版社印刷厂”。马勇告诉记者,这8个字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之手。

探秘文物出版社印刷厂,从厂名、厂址,到它的成长历程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附带的各种背景故事,再到它用三色版和珂罗版印制出来的大量国宝级书画文物,可以说,它“浑身上下”都是宝,都是文物。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