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专家故宫秀古画“驻颜术”(图)

装裱修复让观者“近观无痕” 临摹复制重在寻“下笔神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大量百年古画是如何“驻颜”的呢?昨天(27日),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故宫现场展示古书画“装裱修复”与“临摹复制”绝活,揭秘《清明上河图》、《雉鸡图》等国宝级文物的焕颜过程。经过他们的巧手,古书画的寿命至少可以再延续百年以上。

绝技展示是该博物院举办的“妙笔神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复制与装裱修复技艺展”一部分,这也是北京故宫首次举办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今天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1月12日。

每处修补都记载存档

故宫文保科技部书画装裱科的张旭光系着粗布围裙正在展示装裱修复过程。在一张3米长、1.5米宽的红木大案旁,案上倒扣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铺了一张白色宣纸。他右手拿着排笔,一阵翻飞,快速地在纸面上刷过,挤出气泡。

“这是托画心。”满头白发的徐建平在旁边小声解说着,他掌握了一手古书画装裱修复的绝活。在展厅里,就有一幅他负责主修的《雉鸡图》修复前后对比图。记者看到,修复前,这张明代林良的代表作已经变得晦暗,有些地方褶皱明显。修复后,这张图上所有的残缺一扫而光,运笔到位,墨色晕染层次分明。

“装裱就是为古画祛病。”徐建平说:“我是1972年进入裱画室的,一入行便有机会亲眼目睹了老一辈如何修补《清明上河图》。当年,我跟着师傅修复的第一幅古画是我国最早的青山绿水——隋代展子虔所绘《游春图》。这画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倾家荡产才买下捐给国家的。”

书画装裱科的杨泽华也将在展览期间亮手艺。“对于古书画的装裱修复,东西方存在一些不同观点。按照古法,东方更偏重于修旧如新,而西方则认为修补的地方要有别于原作。目前,故宫采取的办法是‘折中’。”他以倦勤斋通景画为例,“这幅巨作传说是郎世宁领衔完成的,修补时我们本着距离参观人近的地方尽量无痕修补,相对远的地方修补会留下痕迹。但是在整个修补过程进行中,我们会有详尽的材料记载,存档以供今后查询。”

临摹古画是为保护真品

人来人往的展厅一角,故宫研究员祖莪安静地手持毛笔,一笔一画地描着一幅工笔人物。自从1979年进入故宫,她临摹过的古画近100幅,其中包括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子昂《高逸图》、陈老莲《荷花鸳鸯》、袁江《蓬莱仙岛图》等。

“看上去,就是隔着透明的毛边纸摹原作,但下笔的神韵却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找到的,墨分五色,浓淡粗细都有讲究。”祖莪说,“临摹出的作品又被称为‘第二文物’,实际上也算是文物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谈起临摹的意义,祖莪坦言,如果唐人冯承素没有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今人就会错过这幅佳作。由于纸和绢都有保存寿命,即使经过再好的修复,数百年后也会融掉。而且古书画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对温度、湿度、灯光都很敏感,一级文物规定展出时间不能超过10天,而且展出一次就得歇好几年。“为了满足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最好办法就是用摹画,这也是惟一让文物永存的方式。”

复制品落款“摹”“制”有别

“随着科技进步,故宫也会应用现代技术临摹文物。”故宫书画修复科的张小巍说,“在人工临摹中比较难的领域,比如写意山水和书法作品,就得靠仪器唱主角了。”

张小巍指着展柜里一幅复制的《清明上河图》题跋部分说:“最难的是调色。技术临摹使用的是现代原料,而古画使用的大部分是赭石、花青等矿物质或者植物颜料,因此色泽差异比较大。我们只能凭借眼力,一点点混合现代原料,调出古色,最后再喷涂到宣纸上。题跋临摹的过程就花费了至少3个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与原作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

如何区分人工临摹和技术临摹的区别?专家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办法,一般人工临摹的作品会落有“故宫博物院摹”的款识,技术临摹则会落“故宫博物院制”。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