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陕西佛教古籍保护最缺专业人才

6月23日上午“佛教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正式在西安开幕,本次会议以当代文化建设为背景,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北大学,对佛教文化与当下热点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讨。会议研讨内容涉及中华古籍保护、终南隐士文化、舍利文化开发过度、寺院商业化过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批评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人才短缺是保护瓶颈

据统计,我国有1000余万册古籍需要修复,目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约100人,完成修复需要1000年。古籍修复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是我国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瓶颈。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迭经水火兵燹破坏,流传至今已是百不存一。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总量500万部,5000余万册件,大部分收藏于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单位。这其中佛教古籍约占10%。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佛教古籍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开始于2007年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旨在改善古籍收藏条件,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科学、规范的保护和利用。

陕西佛教古籍藏量可观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介绍,陕西佛教古籍藏量可观。曾经康有为在开元寺(现开元商城所在位置)和卧龙寺发现《碛砂藏》后大为吃惊。此外,重要的佛教典籍还有陕西洋县珍藏有明代皇后颁赐的一套品质和规格极高的《永乐北藏》,该套藏经原供养在智果寺,1986年转移到洋县博物馆。近年为学术界所发现和重视,相继有数名学者前来考察,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佛教藏经研究专家何梅教授、美国西来大学宗教系的佛学专家龙达瑞教授等都曾来这里考察,并对藏经的整理与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始终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洋县珍藏的《永乐北藏》因为年代久远,残缺破损严重,存缺不详,排序混乱,不论是保护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首先需要进行专业的整理与系统的研究。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