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文物变身 并不出人意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在2007年,该文物未毁损之前,曾被叫价3000万元。(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被产权所有人“拆除”后变身豪宅上市销售,并不出人意料,根源在于“法律”并没有真正界定好“公”与“私”的分界线。《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表面上类似的“张治中公馆”属于国有文物范畴的“公物”,但无论是法律还是财产属性上它又是“私有”的。这样的一个“公私并不分明”的保护之下,就相当于没有保护。

要避免继续出现“保护无力”的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式“悲剧”,要么尽快从法律上重新划分、界定权利边界,要么就是真正提升“产权人”保护理念,除此之外无他路可走。

时下,在故居类文物保护上,不仅张治中公馆因“公私权益”纠纷出现了相关问题,即使是一些明文规定已经受政府监管和直接支配的“国有文物”同样面临“公私权利”之争。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重庆的蒋介石行营不也被拆了吗?根源上依然是一个“公私不分”问题。真正的故居类文物姓“公”,并不是置于地方政府名下就姓公了,真正的姓“公”在于姓的是“全民所有”,不是政府所有。也正是在一个法律并没有真正给“全民”撑腰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反而有了事实上的处分处置权。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