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物是一堆一堆的积木?
端午时节,我们为一座老建筑送行。6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张治中公馆被拆毁的后续消息。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
历史烟云之中,众目睽睽之下,一座民国古建筑,先是被沦为随意重建的“假文物”,继而被当成豪宅高价挂牌出售。当历史再失一处见证场所,张治中公馆的命运展现出的也是文物保护举措、法规的不配套与滞后。《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我国的相关文物法律法规也未明确禁止民国别墅的私下买卖。种种刚性监管缺失之下,张治中公馆的现产权人对其肆意改建、出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保护之规,却无法行保护之实,这无疑是张治中公馆事件的最令人黯然之处。于一个现代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语境中,老建筑的命运或许并不最让人诧异,却最让人黯然神伤:当它们以及那段历史被“不留痕迹”地抹去,其已经自动变为一声低沉的叹息 历史文化与城市传承,断了。老建筑的生命与承载都是“唯一”的,不会因人为拆毁后的懊恼而重新归来。倘若人们日后想起爱国将军张治中的点滴,他们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一处凭吊之地。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张治中公馆的遭遇不是唯一的,新闻中文物建筑被商业开发甚至被“维修性保护”、“拆除性重建”的比比皆是。对文物和老建筑大概率的无度开发,正在消灭更多柔软和有温度的东西。乱象背后的原因何在?保护性法规的短板效应、监管者的“有心乏力”乃至放纵是必须被看到的疏漏,但最重要的缘由仍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过于物化和重利的年代。过于物化,于是就会简单化地标签历史;过于重利,于是就难以停留脚步,不肯等待历史的留白之处。
文物之上聚集的是人类情感与历史审美,但于当下具体的社会场域中,它往往被替换成某种利益的符号。对上负责的考核体制、没有厚度的政绩评价路径,让地方管理者乐于追求表象完美的治理状态,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关注那些陈旧的建筑,甚至在强烈利益的驱使下为销毁文物的行为辩护;本应是管理者与维护者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因为自身权力或外界约束有限,难免被更大的权力者意志所裹胁,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文物的牟利者与破坏者;至于说到普通民众,一方面,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去注意那些“有关灵魂的东西”,另一方面,日常的物化熏陶又在消解他们的历史敬畏感 种种缺失的累加,正是文物保护之殇的由来,也让张治中公馆的命运不可避免。
文物与老建筑之上,需要生长敬畏感。现在的情况只是割裂的:较之对过往的抢救,一直在进行,地下的帝王将相在被努力发掘,成为被保护的历史,但在大地之上,在城市之中,在草野之地,那些“活着”的公馆、钱庄与遗址,它们又被习惯性地漠视,然后被改装与踏行 对于文物与历史保护,这是更浮躁的现实。利益的纠葛,已让太多人遗忘与艰于追问:我们在保全过往与深刻的痕迹,究竟只是为了推倒重来,还是为了替子孙留存一些人文的东西?“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这个世界在浮躁,也在一路狂奔,我们的文物只是一堆堆的积木,被利益和权力翻云覆雨目睹面目全非的张治中公馆,无法不这样感慨。建筑若只是功利,那么保护便会失去意义。显而易见,即便已无法再回到从前,张治中公馆事件也需要一次认真的问责与处理,问责与处理是为了重建敬畏感,也是为了不让历史轻易地被消解与埋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