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很复杂:污染和文物安置成最大阻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程逐渐升温,6月8日,文化部就《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而大运河的申遗文本,也已开始起草。

事实上,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关心着运河的发展。无论是老舍之子舒乙,还是已过世的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都曾不止一次走访运河沿线城市,为保护大运河奔走呼告。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坦言,大运河是我国迄今为止,涉及部门最多,牵涉地区最多,也是协调起来最复杂的一项申遗工程。

按惯例,申遗需牵头单位,罗哲文曾将牵头人的希望,寄托在杭州与扬州两个城市,不仅因为扬州和杭州与大运河的关系最密切,也因为两个城市的领导,对运河申遗更为重视。但是,一提到要让这两个城市做牵头人时,两家都打了退堂鼓。

张廷皓表示,大运河申遗,除了沿岸流经城市多,还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我听说关于运河国家级的规划已经起草好了,现在是在规划里各个部门的认识还不统一,造成规划通过有一定难度。”

有意思的是,随着运河申遗呼声的高涨,各个城市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到后来,杭州和扬州,争这个牵头城市都争取的比较厉害。”舒乙说。

最后,扬州的脚步迈得比杭州更快。2007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宣布,“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并正式启动申遗程序。

扬州则成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设在扬州。至今,已经有8省市的35个城市参与联合申报。2009年4月,运河申遗的最高级别机构—大运河保护和审议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成立。

运河的水污染和过度开发带来的破坏问题,已成为运河申遗的最大阻力。在舒乙看来,大运河申遗工作,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北段的污染和南段的建设性破坏。对于运河沿线一些业已被破坏的文化遗产而言,文化部这份办法的出台或许有些晚了。

具体到中国大运河本身而言,中国大运河需要保护的就绝不只是水质本身,更包括与运河相关的众多历史事件、农业及工商业发展、文化交流等任何遗存。

2011年3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原则通过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这些项目中,除河道、水城门、船闸等水利设施以外,还包括大量粮仓、古街、名人故居等反映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生活的遗存。遗憾的是,国家提出大运河申遗的这一年,运河边一个重要的遗存—宋元粮仓,因被房产开发而毁坏。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