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拯救者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纸质残片的修复门道特别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广德的修复台上摆满了工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年修复隋代持瓶观音的场景(资料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丝织品文物修复高手殷红。
 

珍稀的文物、琳琅的展品,这些目之所见的神奇只是博物馆呈现给世人最直观的一部分。文物如何搜集而来?凝固着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怎样的信息?又是如何修复、保存的?……博物馆里面和文物背后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传奇而神奇的故事,在《文化·地理》今起推出的《博物馆里的故事》专栏中,将一一揭开这些问号。

旅顺博物馆技术部设在二楼,沿着走廊走向文物修复室时,似被一股神秘的气息牵动得脚步匆匆、急不可待。对大多数人而言,这里是博物馆最神奇的地方。文物拯救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化腐朽为神奇,让被岁月的无情、战火的颠沛、流转的无常打上种种烙印的文物重新焕发神采?

碎片拼图:还原出汉代经卷

旅顺博物馆拥有国家二级修复资质,承担着旅顺博物馆以及整个大连地区公立博物馆的文物修复重担,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一级修复和设计资质,可以在文物修复时有出具“处方”的资格。

技术部有9位高手,在青铜、陶器、瓷器、书画、丝织品等门类的文物修复上各有专长。近几年已经修复了汉代青铜器、名人书画、唐代丝织品等上百件文物。

旅顺博物馆副馆长王振芬介绍说,修还是不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是否有展览需要,有就修,没有则能不修就不修,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修复则是一种次要的保护手段;二是文物如果破损严重或者出现锈蚀等严重病害问题,就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修复的程序是根据文物的品级先向上级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根据不同的器物和残损程度编制科学的修复方案,待批准后,修复人员就可以小心翼翼地动手了。今年将重点修复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书画作品。

“任何一件文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措施,都会有寿命的期限。但就每一件文物而言,修复人员既是文物的美容师,也是文物的保健医生,更是文物的治疗师。” 王振芬说。

在书画修复室操作台上的一个文件袋里,放着五六十片汉文佛经碎片。王振芬说旅顺博物馆算得上全国收藏汉文佛教经卷残片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它们是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在上个世纪初于新疆收集到的,出土的时候实际上是一堆和泥土杂物混在一起的纸屑。经卷碎片碎到什么程度?记者目测一下,最小的碎片比一分钱纸币还小。把这些小碎片一点点拼合还原成经卷,就是修复人员和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要共同完成的任务。

纸质残片的修复门道特别多,其中一种是先用特制的蒸馏水来清洗,水要求有特定的温度,如果遇到清水洗不掉的油渍、霉斑,就要使用一些特制的药水。经水浸润后的纸片才能小心地平展开,在半干的时候编好号,再一片片平整地铺在册子里。整个过程需要格外地小心,因为存放的时间太过久远,纸质已经很脆或者变“酥”。

整理这些残片需要脱酸、蒸馏、晾晒等十几道工序,一天每人最多能整理20~30片。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项工作已经整整做了6年,目前还剩大约1/10的残片没有整理。对修复人员而言,修复技术还需要在历史、美术、金石学、化学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这不,这些步骤完成后,就该专业研究人员上场了,需要根据残片上的字迹和内容,对照大量的古籍资料进行拼图,将经卷连贯起来。“没有各种知识的积累,没有平静的心态,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无法完成修复任务的。” 王振芬感慨地说。

丝织修复:一根线捻出六根丝儿

如果穿越回古代,专攻丝织修复的殷红应该是宫廷中纤手素素的织补娘吧。

现在,她的操作台上放着四片清代官服的补子,两片还没修的武官补子颜色晦暗无光,而旁边的两片文官补子,经过殷红妙手回春,变得颜色光鲜、质地绵软。

殷红笑着称自己的丝织修复是“一针一线走天下”。我们会用“像绣花一样”形容做一件事之细致,可是仔细看过殷红修复过的文物,就会觉得同样是一针一线,修复的精细程度实在是比绣花高得多。

殷红说因为有虫蛀或污渍,丝织文物送来时首先要用环氧乙烷熏蒸12至14个小时消毒杀菌;然后用棉花轻蘸离子水轻轻擦洗,污渍严重时需要在离子水中掺入酒精;接下来需要对丝织物进行平整。

“经平纬直是修复后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需要耐心的地方。”殷红从工具盒子里拿出一把小镊子,屏气凝神将破损处的丝线一根一根轻轻地撸平顺。接着拿出一根专用针,针要比最小号的缝衣针还要短、更软一些。然后是卸捻,殷红将拧好的丝线反方向捻开,破出四根丝儿,有时需要破出六根丝儿。接下来到了最精彩的段落——将破好的丝儿纫进针眼,将平顺好的线一针一针、一根一根固定在背衬。记者凑近修好的地方仔细观瞧,每个针眼能有0.01毫米?再抬眼,记者眼前一片昏花,不禁感叹,对殷红而言,一天修复下来,岂不是两眼酸涩,颈椎酸痛!

“如此高超,在家缝补衣服吗?”记者还是忍不住问,殷红莞尔一笑说:“尚无机会。”

最高境界:与古人心神合一

今年59岁的苏广德师傅已经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4年,青铜、陶器、善本、铁器等均有涉猎,其中青铜、陶器、石刻文物的修复在全国颇有名气。

苏广德的操作台被锉、刀、钉、钳、刷等林林总总的工具摆满,里面居然还有牙医用的钩针。苏广德告诉记者,他们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借鉴自其他领域,比如外科手术的手术刀经改造后,用来刻青铜器的纹饰。为了修复时称手,他们还自制一些工具。“现在高科技主要用在检测、照影像等方面,但真正的修复最后还是要靠这些最普通的工具,小米加步枪地进行手工修复。”

苏广德说,青铜修复技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环节,第一步是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清理和整形;第二步是对有缺损的部位进行补配;第三步是焊接成型;最后则是对修复好的器物进行做旧处理。

可是要做到纹饰统一、色泽自然、修旧如旧,修复技师要借助大量资料了解和掌握同时期青铜器纹饰特点,还要借助各类化学药剂,在色泽上做到与原本的器物浑然天成。在苏广德修复室的另一侧是一台专用通风机,“清洗剂、金属表面缓释剂大多是有毒有害的,必须放在通风的地方才不会中毒、过敏。”

在苏广德修过的文物中,他认为陶器的修复最难。“陶器的烧制温度应该在800至900摄氏度,但过去的烧制技术还不成熟,所以一些出土的文物烧制温度只能到700多摄氏度,这样的陶质偏软。在修复时,如果只把残损的地方用黏合剂黏合,时间一长,发生热胀冷缩就会产生新的破裂。所以修复时应该对陶器破损周边一并进行加固,但加固多大范围就是考验修复人员的眼力和经验的地方了。”

苏广德最得意的一件修复作品是正在主馆展出的隋代持瓶观音。原来的观音像从腿部断裂,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修复时曾在佛像体内植入铁钉进行铆固,但由于接触不好,雕像再次发生断裂,只好用铁链和棉绳加固在墙壁上。“我们将铁钉取出,重新植入不锈钢铆固,用小工具将上下小端口砂平后进行黏合。”在苏广德看来,修复的最高境界不是修得看不出来痕迹,而是修复过程中与创作者心神合一,修复后能与古人创作意境和风格“天衣无缝”。

干了一辈子修复的苏广德心里还有件未了的憾事。放在主馆大厅2米多高的青铜佛像在当年修复时,由于时间太紧,苏广德没能将它修复完善。以后苏广德就一直没有机会重新来过,这几乎成了他的心病,每次从这尊佛像前经过,苏广德都心生对佛像的歉意。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