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迹春牛堂成了杂物房停车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春牛堂破落的屋檐一角。

明清古迹,甚为珍贵。而建于明代的春牛堂,正被废弃湮没在四周凸起的民房之中。一则名为“南山古迹将消失”的消息在论坛传播开来,有网友更将数张春牛堂古屋青苔累累、墙体开裂的照片上传,称文物保护有名无实,常年无人修缮。

古迹成了杂物房停车场

位于南山区东滨路、南山党校附近的春牛堂,是南山区首批18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面积宽23米,进深43米,为五间开、三进深的建筑结构,现存殿前遗址、围墙、后殿及古井等。它创建于明代,明清时期每当春耕开始,新安知县均在此举行开耕仪式,因而有“春牛堂”之称,是深圳古代重要的仪典旧址之一。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爬满青翠藤蔓的春牛堂,院内有一块较大空地,现在变成临时停车场。记者现场数了一下,停放有十五辆车。春牛堂的房屋由老式砖头砌成,一眼望去正面墙壁有一个大洞,环顾四周墙壁都出现很深的裂缝,大多墙皮脱落;前殿屋檐严重破败,上面长满枯草,发黑的青苔让春牛堂蒙上了沧桑的痕迹,破败的门窗让春牛堂更显落魄。

透过门窗往屋内望去,屋梁多数已腐朽不堪,梁上图案斑驳脱落,不少屋瓦散落地上;房内堆满了垃圾和废物。堂前简单搭了一个棚,摆有一个祭祀桌台,上面供奉佛像,并摆放香烛和供品。

落败荒弃的春牛堂早已没了人气,除了南山村的村民,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更不要说了解它的历史了。

村民义务打理古迹多年

南山村村民吴先生管理春牛堂数年了,他告诉记者,春牛堂原本有个门可供进出,但偶有流浪汉会进去睡觉;由于房子破旧,政府有关部门为安全起见,让村里将大门口封住,而屋里的垃圾,也是流浪汉留下的。他说,春牛堂长期无人管理,更没人修缮,所以日显破旧。

他作为本地村民对春牛堂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义务承担管理员的责任。

记者还从其他村民口中了解到,一位现已移居香港的阿婆,每年都会到春牛堂祭拜两到三次,几年前她愿意出资500万用来修缮和维护春牛堂,但由于涉及产权等多方问题,协调未成,此事不了了之。而就在上周,阿婆还从香港归来拜祭。

产权不明政府有心无力

作为文物保护部门,看到古建筑今日败象,南山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也很痛心。他告诉记者,深圳市文物保护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才设立,文物所有权划分不明确。

目前,春牛堂的所有权归当地数位村民所有,更有一位产权人已移居香港;而南山区要修缮春牛堂,必须经过他们的允许。所以对于春牛堂这样产权不明确的古迹,要进行修复改造,初期协调难度很大。

据了解,南山区曾多次出面协调要求进行改造,在2001年深圳市国土规划部门还应区里的申报,对春牛堂做了一个紫线保护规划,南山区也曾拨了一笔专项经费用于修缮春牛堂;但春牛堂的产权人中有人提出异议,最终修缮计划没有实现。而私人愿意出资修缮虽然是好事,但若要动工动土,不但要经过产权人的认可,修缮方案和用材也必须经过有关单位的批准。

有望拨专款修复春牛堂

昨天,记者针对春牛堂今后的“命运”,采访了南山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他对此表示,经过政府部门多次推进协调,春牛堂产权人已同意由政府出资修复春牛堂,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区文化局相关部门也做好修复保护方案,只要村民的申请修复报告被批准,南山区将邀请专家对修复方案进行论证;一旦通过,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春牛堂的修缮。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更要注重保护本土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先人古物的缅怀,更是对子孙后代文化传承的负责。”在采访中,多位市民表示,春牛堂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应与多方协调好,加大力度,早日将古迹修缮。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