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木结构古建筑濒临"垂危" 面临淋雨坍塌危险
“大部分山西木结构古建面临淋雨、坍塌危险!”山东人唐大华22日对记者表示。
作为山西古建爱好者,这是唐大华第六次背着干粮自费来山西,加上之前的五次,累计行程已接近9000公里。吸引他的,是濒临失修塌陷的中国金、元木结构庙宇古建。从2010年年底至今,他已触及到近200座,遍布在晋南、晋中地区。
“木头最怕淋雨,太令人心痛了。”在山西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看着这见证近千年历史变迁的文物,这位山东汉子扼腕叹息。“这庙前殿为五代风格,后殿为金代,东朵殿为元代,历史价值很高,能存留下来很不容易。”
记者看到在其前殿,粗大的木柱上还清晰可见当年的油彩画,但顶部的大洞使阳光和风雨肆无忌惮地侵蚀;在后殿,顶部的木梁已经烂成手腕粗细,随时面临坍塌的威胁。唐大华说:“还有火患,都是隐形杀手。”
在世界古代建筑中,中国木结构建筑独树一帜,最能代表中国建筑高超水平,缘起唐朝中期,后流传自日本等许多国家。这类建筑以木构为骨,以砖石为体,以结瓦为盖,以油饰彩绘为衣,美轮美奂。遭遇地震的时候哪怕墙体倒塌,木构架仍坚固,可以做到“墙倒屋不塌”,历经千年仍能幸存。
据介绍,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是杰出代表,而该县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随着历史风化,中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大部分都集中在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其他各省只有零星分布。根据近年来的山西文物调查结果,该省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20座,中国共有160座,山西占到了总量的75%;元代之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国的近80%;晋东南古上党地区,已知宋辽金以前的古建筑80座,占到中国半壁江山。
山西木质古建缘何能长期留存,该省文物学者柴泽俊介绍,晋东南地区气候干燥,利于木结构留存,而其特殊地形造成交通不方便,社会进展缓慢,外界对其损伤度小,再加上当地群众浓厚的信仰气氛,尤其在战争年代,山区民众极力保护这些“不会说话”的珍宝。
如今,这些民间珍宝许多被弃置。“第一次来山西的时候,看见那些东西得不到保护,荒草丛生的场景,那种支离破碎的心情真无法形容。”唐大华介绍,他所有走过的地方,四分之三的建筑都有与布村玉皇庙相同的境遇。
不得已,唐大华在网上化身“爱塔传奇”,将自己所见所感通过网络发布,呼吁官方保护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
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目前该省拨付的文保投入每年都在递增,从2010年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011年的6000多万元,然而相对于早期古建巨大的基数,平均到每一件文物上,几乎是杯水车薪。而每一件木质建筑的恢复,都需要一笔数额相当的专款。
文物保护人才奇缺也成为困扰。据了解,山西有资质的承担古建筑维护的施工单位有18家,而其主攻方向大部分与钢筋水泥有关,木建结构几乎空白。
相关人士坦言,就木结构建筑方面,山西在替国家“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