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五百载明代敕命石碑邢台重焕光彩(图)

新闻提示:一尊镌刻着明朝帝王诏书的石碑,曾有过居于庙堂受人膜拜的荣耀,也曾有过散落马棚被人遗忘的无奈。历经500年沧桑它,当后人再一次将其置于庙堂,它却一如500年前,静静矗立,用身躯上模糊的文字向后人讲述昔日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仪式

5月6日上午9时,位于邢台市桥西区张宽村文化广场上,站满了来自该村及其它地方朱氏家族成员。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朱氏后人,他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参加本家族的明代敕命碑重新落成仪式。

当日上午10时许,经过简单的仪式,朱氏后人依次走进放有石碑的阁中,向代表先人的石碑行礼。整个石碑连碑座高约1.7米,宽度在50公分左右,虽然碑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可辨,但依稀可看到“朱魁”、“太孺人”、“弘治四年”等字。据村里的老人讲,此碑上镌刻着明孝宗皇帝敕命诏书,乃是赐给朱氏先祖、当时朝中大臣朱魁父母爵位俸禄的圣旨诏书文碑。

“伙伴”

据了解,此碑为明弘治四年所制(公元1491年),距今已521年,曾立于该村西南1华里朱氏祖坟前。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光华回忆说,在上世纪40年代初,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每次从朱氏祖坟前经过都能看到这座敕命碑,起初他并不知此碑来历,后从其祖父处才得知,此碑为皇帝赐于朱氏先人的圣旨诏书文碑。“坟上起初有两块碑,一尊为现在所见到的敕命碑,另一尊为担任云南某地都堂的朱尚,做官后为其祖宗立的祭祀谢恩碑。”朱光华说。

与朱光华老人同村的朱荣海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石碑周围到处是草地和庄稼,还是孩子他,常常会到村西南割草喂猪,每每割累了便会和伙伴们骑在石碑上玩耍。

“站在石碑上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小孩子都喜欢站在上面眺望。”朱荣海说,虽然时常会从石碑上跌落,但对没有其他娱乐项目的他们,石碑无疑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新生

然而带给一代又一代村民美好回忆的石碑,却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用做牲畜棚门垛。当时为了保护碑文,朱光华在建牲口棚时,曾将石碑正面朝下放置,这才避免了碑身镌刻文字过度磨损。机缘巧合,上世纪70年代末,村中分宅基地时,恰巧又将藏碑马棚分到了朱光华家,得到石碑后,他将其置于院中,每日悉心呵护,这一晃便是30年。

2010年5月份,当时负责打扫街道卫生的村民朱海和朱凯意外发现了石碑,在得知石碑来历后,二人决定要更好的将石碑保护起来。2011年4月,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该村,确定该敕命碑确为明代,属于流散文物,并为村民讲解了碑文内容。同年11月,张宽村朱氏后人集资1万余元筹建藏碑阁,于2012年5月落成。至此,历经500余年沧桑的明代石碑终于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