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不能再毁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家宝总理在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时,与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总理批评说,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

作为研究古村落保护的专家,冯骥才曾在两会上谈到,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2005年还有5000个,目前只剩下不到3000个。最近冯骥才专门去山东调查,齐鲁大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原生态的古村落。他批评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呼吁在城镇化转型中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短短五六年时间,中国古村落就消失近半,无疑令人震惊。冯骥才把这种现象比喻成“文化悲剧”,恰如其分。要知道,这些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元素的古村落,有着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历史的古村落,见证着中国农业文化、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风的演变与发展,但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中顷刻崩溃于推土机下,实在令人痛惜。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30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不足3000个,只占0.13%,可见弥足珍贵。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或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上去品味古村落的“美味”和风采,那将是多么遗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他说这个词没有文化含量。我理解,他反对的是那种破坏文物和文化、抹杀城市个性的“旧城改造”。近20年的大拆大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被毁坏、消失,一大批古建筑被强势的房地产所吞噬,近千个大中城市丧失文化个性,被改造成“千城一面”,连外国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酿成这种文化悲剧的原因,一是长官意志主宰城市规划,用政协委员的话说,谁官大谁说了算,专家的意见被束之高阁。二是政绩意识凌驾于文化保护之上,GDP崇拜蚕食土地资源。三是房地产和商业利益逼迫古建筑让位。

令人忧心的是,“千城一面”的思维定势现正在向农村蔓延,极可能衍生出“万村一面”。所谓的“旧村改造”已在农村广泛推行,村庄合并、农民进城成为一些地方新时尚。当然,通过科学的旧村改造,提高农民生活和居住质量,是好事。但如何防止出现“万村一面”,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非常值得深思。冯骥才的担忧并非多余,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系所在,决不能重蹈城市大拆大建之覆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