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大佛披彩衣惹争论 景区称冷光源对文物没伤害

是完美呈现还是“画蛇添足”?是创新还是亵渎?是提升影响力还是利益驱动?

4月20日,由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历经4月、耗资3000万元精心打造的升级版“夜游龙门”项目惊艳亮相,给游客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不过,卢舍那大佛的一身“霓裳羽衣”也引发了一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大争论。

【景观】

卢舍那大佛披上彩衣

4月20日19时30分,继2007年龙门石窟景区首次推出“亮化”工程后,作为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重头戏”之一的升级版“夜游龙门”项目惊艳亮相,东方今报记者和慕名而来的3.3万游客一同欣赏了这场如梦似幻的“视觉盛宴”。

灯光渐次亮起,石窟顿时变得金碧辉煌,生动起来。山石碧树间灯光闪烁,西山窟区万千佛陀重塑“金身”,端坐在莲花台上的卢舍那大佛身披彩色袈裟,周围的菩萨、天王也“身着盛装”,栩栩如生,不少游客直呼“震撼”。

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总经理黄永灿表示,如果说原来的“夜游龙门”为亮化的话,升级之后的“夜游龙门项目”就是美化。所有设计按照佛学文化,做到静而不闹,佛像色彩搭配参照同时期佛像颜色尽可能复原。对于卢舍那大佛,设计人员在参考佛像过去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的灯光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佛像当年的色彩。

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景区策划营销管理部部长王青茹说,历史上记载的卢舍那大像龛也是有色彩的,但历经千年历史风化而脱落,已难见整体造型,难现全部神韵。此次亮化升级再现了大唐盛世佛教繁荣的盛况,是对文物最完美的诠释。

【争论】彩衣覆盖了文物面目?

在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还沉浸在这场“视觉盛宴”的兴奋之中时,商都网洛阳信息港网友“不释”的一则网帖引发了一场关于卢舍那“霓裳”的“唇枪舌剑”。

“不释”“受朋友委托”,转发朋友的帖子称,“他并不反对夜游龙门这个旅游项目,只是反对为卢舍那穿上五彩霓裳,这和为维纳斯接上手臂一样可笑,卢舍那大佛被涂脂抹粉,嘴角微微上翘,亵渎了佛祖尊严。夜游龙门不过是一个看似美丽而毫无风险实质是画蛇添足的旅游项目,对点亮洛阳的旅游夜经济毫无帮助。”

帖子一出,短短几天,点击量直升至13000多次,不少网友纷纷跟帖。网友“胡同烟飞”说:“夜游龙门,一个好的点子,一个新的举动,一个美的享受。唯独‘霓裳羽衣’实在不敢恭维。为卢舍那大佛添衣加彩无可厚非,但这‘彩’加得似乎过火。”网友“桑笛”表示,卢舍那大佛之美,有一部分是千年风霜带来的沉积之美,何必焕然一新,何必披红戴绿?网友“漂浮云天”表示,他最担心的是灯光对文物的损害。

合肥游客靳女士也对卢舍那大佛的“霓裳”表示不理解,理由是她慕名游龙门为的是“徜徉于伊河畔,感受石窟的沧桑与庄严,而不是被强加上现代的五彩灯光,相比之下我宁愿想象千年前的卢舍那”。

《销售与市场》农资刊责任编辑惠永生则说,作为一名游客,夜游龙门的最主要目的除了见识卢舍那大佛的真面目之外,还想感受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但五彩霓裳把卢舍那大佛的本来面目完全覆盖,夜游龙门项目应当更深层次地探讨龙门文化底蕴,让游客得到更大的精神熏陶,收获深厚的文化力量。

在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同时,也有网友如“八千里路云和月”对卢舍那大佛的灯光设计表示赞同,他说:“这个夜游龙门留住游客的创意是一种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创新,一个好的尝试。”

【回应】

灯光对文物没有伤害

东方今报记者发现,网友的争论焦点有三:卢舍那等佛像该不该穿上“霓裳”、光源对文物会不会造成伤害、此项目是否为短期经济利益驱动。

“给奉先寺九尊佛像穿上带有色彩的‘服装’,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参照同时期石窟佛像的服装包括色彩样式来设计,经过多方论证后确定下来的。只是想真实再现卢舍那的原本面貌,并没有动文物,所以应该是无可厚非的。”针对网友的“异议”,王青茹表示。

王青茹向记者证实,该夜游项目早几年就通过了国家文物部门的批准。只不过原来的灯光光源单一,没有达到佛教意境,现在对“意境”进行了“真实还原”。至于色彩是否过重,她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审美不一样,有人说艳丽,有人说淡,众口难调。

黄永灿说,为使亮化提升工程既不影响文物保护,又能达到亮化设计效果,早在设计时就对亮化后的文物保护、环境影响、安全防护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在采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合理化建议后,编制了科学规范的施工方案,确保文物安全。

“光源绿色、环保,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龙门石窟亮化提升工程施工方有关负责人昝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不影响文物保护,亮化时绝大部分采用了24伏低压冷光源,白天能收集太阳能,晚上自动放电照明,无任何污染。

不过,原龙门石窟研究所(现为龙门研究院)一位退休老专家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激动地说,作为多年龙门石窟研究专家,他认为“珍贵文物神圣不可侵犯”,灯光照在大佛上,与龙门的文化场不相符,“很庸俗”。

他略带伤感地说,敦煌莫高窟能每天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文物,龙门石窟现在已经超负荷接待游客,长此以往,对文物本身绝对有压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