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基层文保不犯难

对于一个文化遗产大国来说,这些统计数字虽不一定精准,却足以让人深思在全国3200多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中,设有文物行政主管机构的仅有752个,不足1/4;文物机构在编人员仅仅6600多名,对比第三次文物普查中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相当于每人对应116处在这样的数字对比中,宣称对文物,尤其是田野文物严防死守,显得有些苍白。

近几年,田野文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广西靖江王陵,陕西秦东陵、唐建陵,河北中山王陵、赵王陵、清西陵等帝王陵寝已先后发生盗掘或盗窃案件。国家文物局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田野文物,加大巡查时间、频率和范围,重点加强夜间巡查,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实现全天候巡查管护。

可是,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一切如何实现?我国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县乡一级的基层,甚至在偏远地区,而这些地方的文物行政执法能力却是最薄弱的,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不容否认,我国文物行政机构形成了倒金字塔结构,即编制最完整、人员最多的是国家文物局,省一级的文物管理部门开始缩水,1/3的只是处级或者副厅级单位,更不用说县区一级了。基层的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设置、从业人员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上,都与其所承担的保护任务的艰巨度存在极大落差。

政府也在致力于形成文保的合力。2011年5月起,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在国内17个重点省份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将盗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省级文保单位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窃珍贵文物,倒卖国家禁止经营文物的“三类大案”,一律列为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挂牌督办案件。国家文物局还启动了“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试点工作,在文物资源密集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对区域内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等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性支持,将文物安全逐级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建立打击文物犯罪长效机制。

但是,政府运动式的打击远不如社会的长效参与来得深入。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作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新体制的部署。说到底,田野文物的保护必须要人到、物到、钱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扭转文物行政体制的倒金字塔,否则文物保护就难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文物保护也注定要“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