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一马、一碑、一寺、一窟、一塔、一庙。”提起甘肃省武威市,这“六个一”不可不说。作为该市现有文物的突出代表,它们分别指的是珍贵历史遗存铜奔马、西夏碑、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罗什寺塔和文庙。

武威文庙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称,庙中古柏参天、檐牙高啄、碑匾林立,一派古朴静雅之象。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武威市检查的第一站就选在这里。

在文庙中被称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壁画”的明代水陆画前,检查组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这时,摄像机的一束光线正照在一幅水陆画上,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立刻细心地指出:强光最好不要直对着画,以免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造成损害。

讲解员告诉检查组一行,目前庙内保存水陆画条件有限,等正在建设中的新博物馆落成后,这些文物将被转移到那里进行保管展示。

“而在不久的将来,武威市将以文庙和紧邻的西夏博物馆为中心,配套建设仿古一条街、黄土建筑群等景点,构建文庙景区。”武威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位负责人说,文庙景区以及雷台、海藏公园等景区的建成,对武威的文化旅游产业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则为文物保护起到了经费保障的作用。三者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实际上,文物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如今,如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却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此次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将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关系的情况,作为检查重点之一。

“为使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我市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出发,分析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战略原点,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位负责人表示。

把文物作为发展生态旅游、壮大旅游经济的核心资源,依托历史古迹建设旅游景区是武威市近年来平衡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了解,在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时,武威市以建设特色文化市为目标,把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基础和条件来安排和布局。

2002年,由武威市政府出资,被非文物单位占用的文庙儒学院、大云寺7300多平方米土地被收回;2003年,武威市委、市政府又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议,搬迁了部分占用文庙地皮的非文物单位。

对此,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武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对老城区进行保护性建设,实行“退二进三”,将原有的工业企业一律搬迁到工业园区,不再建设党政机关、工厂和物流企业,重点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项目。“对于老城区在城市、村镇建设范围内的古代建筑,是拆是保是修,一律尊重专家和文物部门的意见”。

据了解,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和保护范围内及附近的工程建设、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大型工程等,武威始终坚持事先征求文物主管部门意见,按照规范程序报批;对违犯文物法规定的工程建设,文物主管部门有否决权,对不遵守法律规定的建设等叫“停”,对此,市领导也非常支持,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保护机制。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武威市同样重视对文物价值的开发利用,以期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提升文物价值,增添文物魅力。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马踏飞燕”的品牌效应早已走出武威,享誉世界。

说起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关系,这位负责人表示,武威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们在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的同时,始终坚持一个根本观点,那就是——文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