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护地道战遗址 82岁老兵坚守22年

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从小投身革命队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本应颐养天年,可是他却选择了看护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遗址和战友陵墓,他和这段历史、和自己长眠于此的战友相伴了22年。这位老人就是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村民赵松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2年的坚守,让赵松武成为一种习惯。

1

地道战遗址是抗战时期

血染的历史记忆

清明节后,记者来到民权县李馆地道战遗址。

大院里只有几间平房,在最东侧的房间里有一口锅台,这口锅台就是李馆地道的入口。

守护地道的赵松武说:“这段地道位于距离地面2米多深的地方,高约1.5米,宽近1米,别看地道只有130多米长,但气眼、密室、转盘、枪眼、卡口、陷阱一应俱全。”

在赵松武老人引导下,记者从一个“锅台口”进入地道内,慢慢在这个“迷魂阵”里触摸这段历史。

赵松武说:“现在的砖砌洞壁是解放后政府修缮的,过去都是土的。”

提起过去的地道战,赵松武一下来了精神,他有讲不完的故事。

1944年春,李馆村开始挖地道,党支部在这个地道里开会,隐蔽上级派来的同志,存放文件、宣传品等,十分安全。村民挖的其他藏身洞,也起到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良好效果。之后,他们将此法逐步推广。

1947年春,终于完成了共计长达4公里多的3条地道工程。

自1947年春至1948年夏,李馆村的武装民兵,利用地道机动灵活地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共打死打伤敌人201名。李馆地道战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保护了李馆村一带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民权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老首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这片土地

说起李馆村地道,就不能不提到长眠在此的烈士杨朝起。抗日战争中,杨朝起是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也是赵松武入伍的介绍人。

赵松武老人回忆说,他9岁跟着家人挖地道,1944年1月,刚刚14岁就正式入伍。1948年,赵松武所在的地方部队被编入野战军,杨朝起则留在当地开展工作,带领当地人民开展地道战。1948年7月26日夜,李馆民兵队遭顽匪张盛太部400多人突袭,杨朝起在激战中腹中7弹,依然指挥战斗,由于失血过多,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4岁。

3

他用执著看护一段历史和长眠的战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政府在地道遗址上为牺牲在这里的杨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几十年过去了,由于年久失修,地道及烈士墓毁坏严重。地道只剩下眼下的100多米。老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90年,他找到村党支部,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那地方没人看管怎么成?我跟烈士做伴去,守在他身边,我心里踏实。将来我死了,也要和他葬在一起。”

为了这句承诺,赵松武在烈士墓旁建了一间简易的小房子,背起铺盖搬了进去。如今,赵松武已与地下的战友朝夕相处了整整22个年头。

多年来,陪伴赵松武的只有两件“家用电器”——手电筒和收音机,但他却从没有感到孤独。如今,李馆地道战遗址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赵松武都会向前来祭扫的青少年讲述当年的战争故事,缅怀英雄们的事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