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全民文保意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位于淮北市赵集的扬水站旧址。(资料图片)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共有19支普查队、94个普查组、1030名普查队员、3000余名协查员和志愿者,完成了107个县域普查单元的野外实地调查任务。经过国家普查办最终核定,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7185处。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数量有多少?伴随着工业遗产、水下遗产等新概念的使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无变化?

野外调查勾勒“坐标”

位于合肥市长江中路南侧省委宿舍大院内的高家祠堂,是合肥老城区唯一一座百年祠堂。高家祠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筑造型优美,具有江南建筑风格,大门成八字照壁式,额枋有木雕缠枝花草、人物故事等,后檐下有木刻透雕龙凤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做工细致,在合肥市古建筑中难得一见。身处闹市中的文物遗址守着一份寂静,身处野外的诸多古遗址则等待着考古人员的发现。

2011年7月,庐江县的普查员通过踏查,并参考上世纪50年代的航拍图,终于发现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城池村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庐江柯坦镇城池村,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遗址平面呈近长方形,主体部分现为村庄和农田。据《安徽通志》记载,推断为两汉时期古城址。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8月,庐江县先后公布了三批共计新增2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明确了各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控制地带。 “庐江县并入合肥市之后,使得合肥市的“文物地图”更加丰富了。我们已经将新发现的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负责人程红介绍。

细致的野外调查,创新的研究方式,为全省绘制了一张翔实的文物地图。合肥市、淮北市、马鞍山市、池州市等地,相继将“三普”新发现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如马鞍山市在我省首次与国家博物馆联合开展姑溪河、青山河流域调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新增铊塘遗址、青山六朝墓葬群等18处市级文保单位。

专家百姓共写“博物志”

一本“三普”工作报告,里面有什么?有成果介绍,有与全国其他同类文物的比对分析,还有参与普查人员的“手记”。这本专业性强的马鞍山市“三普”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创新编纂手法,不仅局限于资料的展示,而是侧重于专业性的分析,关注当地文物遗址在全国的影响力,扩大对普查成果的宣传。 ”马鞍山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王俊介绍。

除了马鞍山市,界首市、怀宁县、萧县等地也编印出版了“三普”工作报告,“但资料不是只存在档案中,应该让它活在百姓身边。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程红介绍,为了普及文物知识,让老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参与者,合肥市专门设计了文物、古建、遗址、墓葬的卡通宣传画,在公交、路牌设立公益广告,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并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请市民提供文物点线索。

一个文化遗存点的保护,有多少人参与?文物知识广泛传播,大众认知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步入全民参与时代。合肥市包河区,100多名文物保护点义务看护员整装亮相。淮北市文物保护义务信息员,挂牌上岗,队伍规模逐年扩大,今年淮北市文物信息员已发展到28人,其中新发展了8名优秀的信息员,仅2011年一年,他们就为当地文物局提供重要文物信息近50条。信息员、文保员、看护员,来自民间,立足民间,他们的积极参与,有效减少了当地破坏文物现象的发生。

城建规划文保“先行”

“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说的是祁门县。地处山区的祁门县文化遗存众多,境内地面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679处。至2012年3月,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重点保护单位50处,其中11座祁门古戏台群更是名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祁门乃至黄山地区众多的地面文物资源,与城市规划建设能否和谐共处?为此,黄山市实施的“百村千幢”工程探索了一条路径。

据介绍,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是黄山市在加强文物保护实施方面的重大项目,计划在2013年之前,选取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通过编制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规划,采取整体保护、集中保护、重点保护等方式,开展生态修复,整治村落环境,维修古建筑单体,保护皖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活环境。在这一规划下,祁门县对12个古村落进行了保护利用,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村落、古民居及其附属物进行修缮。

“考古勘探先行,城市布局兼容。”在全省各地三普结果公布的同时,很多地市文物部门与当地规划部门进行沟通,让文物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置前”。淮北市与城市规划部门协调,将重要文物点列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内,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建设规划审批程序,在遗址区建设遗址公园;阜阳市颍东区的程文炳宅院经过两期抢救性修复,成为著名的文物观光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