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年前的古塔石碑文惊现遂溪

日前,遂溪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遂城镇南门圩社区,发现距今237年前的古塔石碑文。碑文上所说的古塔叫承恩塔,以前与雷州的三元塔和徐闻的登云塔齐名于雷州半岛。但该塔于1944年被日军炸毁,现在只是老一辈口中的回忆。
发现:
两块承恩塔的石碑在百姓家中
当天中午,遂溪县文物普查工作队调查员接到遂城镇南门圩群众反映,在许景可家里发现有两块石碑,有可能是“承恩塔”的遗物。文物普查工作队调查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过调查研究,证实了这两块石碑的确是“承恩塔”的遗物。这两块中的一块长66.5厘米,宽36.5厘米,厚21厘米,正中刻题“承恩塔”三个大字,右边刻“乾隆已亥仲冬吉日”是建塔时间,左边刻着“庚午举人范孝曾”,是倡建者的姓名。遂溪县博物馆陈成馆长介绍说其中的一块是承恩塔的石匾额,另一块则是承恩塔碑文,记载着当时建设承恩塔的经过等。
过往:
日军因修军用机场而将其炸毁
据《遂溪县志》记载:承恩塔,位于县城南门外半里,九丈高,八角形,由塔基、塔身和葫芦顶组成的古塔。塔基用千斤方形石块勾缝叠砌,塔身和塔顶用红砖和螺灰浆砌,工艺精湛别具一格。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范孝曾建。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黄榜重修。珙县举人范孝曾,年少英慧可不得志,之后与皇族相识,得以皇族尝识,授以出任遂溪知县。他为感皇恩,在遂溪建塔,命名为“承恩塔”。
根据南门圩社区的老人回忆,受乾隆皇帝特许,承恩塔坐北向南,一入塔就有一座神像,一层高六七米,共九层,从第二层起,层高逐层递减,每层有四扇假门,塔顶是一个空心葫芦,此塔的基石每块重约千斤的方形石头色缝叠砌,十分奇异的是塔石经久不变,不生菁苔。这位老人小时候常和小伙伴登上塔顶捉小鸟;天气晴朗时还可以望见远处的海。
但是在1943年,日军侵占雷州半岛后,看中遂溪县风朗等几条村,将群众赶走,修起军用机场。机场距离南门圩的承恩塔只有几公里。若登上承恩塔,机场里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日军考虑军用机场的保密问题,派兵日夜看守承恩塔,不让群众进入。
村里一位79岁的叶永祥老人回忆,1944年他11岁,有次他进入承恩塔内掏小鸟蛋,当他装了两衣袋后,发现塔下有几个日军举枪对着他,用手势比划,叫他下去。他急忙下塔,从此再也不敢登塔了。过了几天,正是1944年8月15日,叶永祥看到日军在塔里埋了炸药,引爆线拉得很长很长。塔附近有两座民屋,在引爆时,两座民屋也被炸毁。日军为了企图掩护机场目标,炸毁了一百多年历史的文物,令当地人民愤恨不已。
希望:
承恩塔能早日重建
据遂溪县文物普查工作队调查员介绍,古时,遂溪的“承恩塔”与雷州的三元塔和徐闻的登云塔同享齐名于雷州半岛。虽然承恩塔已荡然无存,该塔遗迹的发现为研究遂溪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群众都希望重建承恩塔。日前,遂城镇南门圩社区召开座谈会,邀请遂溪县文化部门、遂溪县文物普查工作队,遂城镇有关人员和社区的老人一起,商谈文物保护和恢复工作。座谈会上,南门圩社区的老人们透过历史的烟云,回忆了当时的承恩塔。遂溪县文化部门希望南门圩群众增强保护文物意识,包括对书籍、史料、长辈的回忆等全方位搜集起来,条件成熟的话,遂溪县文化部门将逐级申报,争取列入中国文物保护库,还原历史的原貌,让承恩塔重现天日。
责任编辑:晓雪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