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唤醒鄱阳湖水下“遗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呼吁:唤醒鄱阳湖水下“遗城”

随着鄱阳湖水下考古工作的推进,鄱阳湖水下“遗城”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3月8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向大会提交建议,希望有关部门组建鄱阳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唤醒”埋没于鄱阳湖底的珍贵文化遗产,让鄱阳湖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服务于我们的时代。

鄱阳湖拥有丰富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

鄱阳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还在于它悠久曲隐的历史履历和丰富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

赣鄱水系曾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赣江更是南部中国不可多得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通过长江和运河挽起北方政治中心,南接广东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历代的漕运、货运、移民以及王朝经略南方的军事行动,都与赣鄱水系密切相关。

总括来说,鄱阳湖及其水系的水下文化遗存主要有以下几类:由于地质变迁和鄱阳湖南湖形成过程中而没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遗址、江湖险处尤其是号称“中国百慕大”和“魔鬼三角区”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没的历代船只及装载物、历代战争遗存和鄱阳湖枯水期现身出来的四通八达的湖中叠石古道和古桥遗存。

老爷庙水域有从唐宋以来历代的沉船及装载物

地质变迁和鄱阳湖南湖形成过程中而没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遗址包括:先秦时期的新建县南矶山遗址和昌邑北垱遗址,两晋南北朝时期沉没于鄱阳湖南湖之中的汉代鄡阳城遗址和海昏城遗址,以及鄡阳、海昏先民居住过的众多村落和逝者的墓地。

此外,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没的历代船只及装载物中,有唐宋及以后各朝南来北往通江达海的各类货物、兵器和产自景德镇、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等窑场的瓷器;有抗日战争时期沉没的侵华日军军舰;还有解放前后在长江和鄱阳湖沉没的运输船。

石古道和古桥遗存仍然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

历代战争遗存有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大战时留下的许多战场遗址,如永修县的望夫亭、湖口县的石钟山石刻、都昌县的定江王庙等遗迹;还有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与曾国藩争夺湖口战事留下的堡垒、要塞和战场遗址。

鄱阳湖枯水期现身出来的四通八达的湖中叠石古道和古桥遗存中,最典型的是位于都昌县多宝乡西山蒋公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千眼桥,这座长达3公里的古石桥,是鄱阳湖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湖大桥”,仍然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

此外,水下文物专项普查工作组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沉没于水下的水运码头遗址,以及文革时期河街世居商户因“破四旧”被迫抛弃的金银玉器和毁弃古物而形成的湖底窖藏。

建议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唤醒遗城”

鄱阳湖及其水系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珍贵的文化宝藏,对研究汉唐以来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历史以及鄱阳湖的形成史,对沿海沉船打捞器物尤其是古陶瓷的对比研究和窑口归属的认定等等,均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与科学价值。

为此,王东林建议,组建鄱阳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鄱阳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和“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江西460多座历代窑址考古调查成果与陶瓷标本,为沿海沉船打捞出水的古外销陶瓷寻找窑口归属地提供对比研究平台。

“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日益焕发活力的古老的鄱阳湖,它埋没于水中、封存于地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在沉睡中醒来,恢复它叙说历史的功能,让鄱阳湖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服务于我们的时代。”王东林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