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元天价玉凳被指赝品 用明代材料组装而成

去年被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近来成了舆论热点,先是收藏界围绕玉凳真假产生激烈争论,之后有网友曝出玉凳出自江苏邳州一商人。
记者在邳州采访时,曾三次致电邳州商人,他的说法多有反复。25日下午,当记者第5次致电他时,他表示所谓的“汉代玉凳”是经他手由明代材料组装所成。
“汉代玉凳”成本50多万元
“汉代玉凳”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发酵并持续升温,导火线是江苏邳州当地“拉呱论坛”的一则网帖。该帖是2月22日发出的,详细列明了所谓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在邳州生产制作过程,甚至也列出了最初造此玉凳的玉器商名称。该帖子描述说,“一个叫赵某某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3个月在李口古玩玉器城加工而成,当时成本为50多万元。”
2月23日上午,在位于邳州城区的李口古玩玉器市场内,几乎每家的店面内,都有至少一台甚至多台打磨机,工人们正忙着将玉器进行打磨抛光。
记者以买仿古玉器送人为由,与多家店铺的经营者进行交流。谈及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拍出天价一事时,听者大都一脸的平静。
“少见多怪,那东西就是邳州人造的,是赝品。”一家玉器店的老板有点鄙夷地对记者说,“邳州仿汉代玉器全国知名,要达到以假乱真,在技术和工艺水平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障碍。”
在邳州有一个宝玉石行业协会,该协会会长汪如棉是上世纪70年代邳州玉雕厂的厂长,汪如棉主动提及,那件汉代玉凳是邳州一个年轻人造出来的。他称,造“汉代玉凳”的人就在邳州运河镇向阳村。
制作用了一年多
邳州运河镇向阳村其实就是一个城中村,这个村里玉器加工作坊不在少数。听说记者对汉代玉凳感兴趣,一作坊主称:“我们这里的老虎玉器店就做了一套,拍卖了2个多亿,听说出售价是260万。”
2月23日晚,记者的一位朋友以买玉人的身份,打通了老虎玉器店老板赵军的电话,问及“汉代玉凳”时,他说:“是我做的,用了1年多时间,都是分部件生产好,然后再进行组装的。材料采用的是明代老件,东西做好之后,2010年卖给了河北石家庄的‘老王’。”
用汉墓泥土做旧
从事玉器生意20多年的李明向记者介绍:“一件仿古玉器要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神似,做旧环节尤其重要。”为了让玉器看上去成色更好,还会上胶。上了胶的玉器看上去有一层亮光,有油润感,有一种灰皮已浸到玉里去的假象。经过几道工序,如果感觉旧味不够,最后还会把泥土和成泥水状,糊在玉器上,待干后再用布或刷子把表面凸出来的泥去掉,剩余的让它留在缝隙中,看起来像是出土的一样。
“在邳州,汉代的墓葬很多,以前有人在做最后这道工序时,就到刚挖掘的汉墓里拖些墓内的泥土来做旧,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李明说。
链接
邳州玉器从业者5万多
根据邳州官方的统计,目前当地玉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介绍,邳州玉雕产业分布在城区的5个片区,分别是向阳村、张庄、宝石玉器城、李口村、三联村,多是小作坊,从事这一行业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普通技工的月薪都要5000多元,很有诱惑力。”
汪如棉告诉记者,邳州的高仿玉器出现在1995年前后,基本上都是根据真品的照片进行仿造,原料有卡瓦石、青海白料和黄料。后来逐渐出现有人“跑老件”了,通过把仿制品当成真品出售,以获取暴利。据汪如棉介绍,目前邳州玉雕产业的年产值大概有二三十个亿,已成当地一个重要的产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