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县“桥上桥”危机重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堪重负的“桥上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桥体已出现明显裂缝

在我市华县赤水镇赤水村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桥上桥”。该桥修筑于清朝年间,上下两层,均由半圆石拱相连,现为渭南市区与华县的地域分界桥。然而,就是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却因为载重车辆非法通行和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出现裂缝。另外,桥身的主体部分也有一段被垃圾掩埋。

挖沙挖出“桥上桥”

“桥上桥”原长70米,高7.9米,面宽5.45米。后来泥沙淤积覆盖、村内建筑东进,导致现今桥长仅约54米。桥面均由灰白色的花岗岩石条铺成,石条尺寸不等。上下桥拱券对位,形制相同,均为九孔,每孔净跨3.4米,拱高3.09米(另一说为3.5米)。桥墩用石碌碡垒砌,上桥南侧有六个(一说为九个)雕刻精美、形态各异的龙头,北侧有六条(一说为九条)与之对称的龙尾。龙头龙尾均镶座在上桥桥洞的拱顶,龙头吮吸着上游南来的洪水,龙尾则指示着下游入渭的方向。上桥桥面两侧各砌有高1米左右的石质护栏,现今的护墙为近年用砖和水泥砌成。

“桥上桥”的下桥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来山洪泻沙,淤积河道,导致河床升高,雍塞桥孔。于是在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的时候,当地的父母官率领众人,在原桥之上又加造一桥,并命名为“桥上桥”。此后160余年,大量泥沙致河床升高,下桥被掩埋。20世纪80年代,沿岸居民大量挖沙使下桥暴露,“桥上桥”的奇异景观遂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桥上桥”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华县文管会主任刘安宏介绍,该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历史悠久,其双层石拱结构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独特和罕见的。因此不仅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是研究桥梁结构和环境变迁的活标本。

面临多种威胁

目前,“桥上桥”的上桥仅可以看见六个完整的桥孔,另外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桥孔被大量生活垃圾掩埋,据村民称另一个桥孔已经被完全填埋。“桥上桥”的北侧树立着一块巨大的告示牌,上面写着“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矿渣等废物,违者重罚”的字样,落款处为河道管理站。一位姓赵的村民告诉记者:“大家都在这倒(垃圾)哩,再没地方倒嘛。”

另外,记者在桥下看到,上桥桥体东段已经出现明显的裂缝。一侧的六个龙头虽然保存完整,但另一侧仅可以看见两条残缺的龙尾。刘安宏介绍:“桥身出现险情主要是‘03.8特大洪水’的冲刷破坏造成的,龙尾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的。”

尽管桥南有一个“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载重车辆严禁通行”的提示牌,但就在记者采访时,仍然有装满沙石的卡车和载满粪肥的农用三轮车通行。其后,记者又看到一行婚礼车队经过该桥,其中有两辆载满乘客的客车。

据村民介绍,由“桥上桥”所连接的两个村子,除了走桥上外,也可以经由108国道互通。但是,由于绕道108国道通行耗时费力,所以很多车辆都从桥上通过。

多部门表示将采取措施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华县文物旅游局、文管会及赤水镇相关领导也来到现场。

华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郝益民称:“这个‘桥上桥’是清代建筑,属于省级文保单位。去年,我们花了六七万块钱聘请专人做了个修复方案,并报给省文物局审批,但是到现在一直没批下来。如果这个方案批下来,200万的专项资金也可能到位。那么,我们就能聘请具有资质的文物维修单位对‘桥上桥’进行维修。另外,我们现在开始组织协调,着手对垃圾进行清理。并且要拿出一个方案,形成长效机制,比如在桥边增设隔离栏等。针对载重车辆的通行问题,我们准备在桥面上打几个水泥桩。现在遇到的难题有三个:一是方案没批下来,我们无权采取任何措施;二是资金不到位,也没有找到专业的文物维修资质单位;三是“桥上桥”属于华县文物旅游局管辖单位,但西边与临渭区接壤,县区协调不到位。

赤水镇副镇长李东辉表示:“这个星期我们就开始组织人清理垃圾,完善村上的卫生机制,同时增加相应的保洁人员,在“桥上桥”两公里远的地方增设垃圾堆放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