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干道改造工程需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城西干道部分路段紧靠明城墙。 记者 乐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久,城西干道高架桥将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记者 秦怀珠

南京是一座2400岁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此前,南京地铁几条线路在建设中曾遭遇到文物保护的问题,城西干道紧靠600岁古明城墙,挖隧道挖到文物怎么办?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有关人士提出的好建议。

文保

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城西干道即将实施改造,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城墙和石头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文物遗址所在的文化层一般就是地下5米左右;明城墙的墙基浅的只有5米,深的有10多米。即将开工的城西干道3座隧道的明挖,对地下文物遗址影响几何?

“城西干道建设要确保文物‘万无一失’。”有关人士提出,由于城西干道是在明城墙这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施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破坏明城墙的历史风貌。根据此前南京市多项重大工程的地下古代遗存考古及文物保护方案,城西干道开工前应做好考古发掘及勘探调查,并由文物保护单位委派人员监护施工现场,一旦发现古遗址、古墓葬或其他重要遗存,应局部停工,并紧急清理发掘。

施工合同 应写出文保要求

如何确保施工队伍不因赶进度,而野蛮施工、破坏文物?

有关人士建议,城西干道的建设中,文物保护要求应被纳入每个施工队伍的施工承包合同:开工前对需保护的文物编制监测保护方案,并报告文物保护单位,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如在施工中发现文物遗址等文物及化石或其他有考古、地质研究等价值的物品时,现场施工单位立即保护好现场并于短时间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监理和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告南京市文物局,建设单位和承包商按文物管理部门的要求采取妥善保护措施。如发现后隐瞒不报,致使文物遭受破坏,责任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挖出城砖 可装点隧道出入口

上世纪50年代,从水西门到清凉门之间长达2470米的一段明城墙被拆除,其中一部分就位于即将启动的城西干道改造范围之内。这段被拆的城墙南北走向,沿外秦淮河而建。今天,其最南端的城墙断面在水西门广场以南200米处,最北端的城墙断面则在清凉门大桥以南100米处。根据1958年南京市城建局一份登记表的记载,当时这段城墙是分两次拆除的:水西门汉中门段长2000米,由城砖和条石砌筑,于1956年拆除;汉中门清凉门段长470米,由城砖砌筑,于1958年拆除。按照此前在城东干道施工中发现通济门遗址的经验,这段被拆城墙的地下基础部分应当还存在。

有老南京建议,如果挖掘出明城墙的墙基,可采用类似城东干道通济门隧道、西安门隧道那样的装修方式,用发现的城墙砖砌筑隧道出入口的门头,以此来展示南京独特的明城墙历史。

爆破

城西干道试爆破位置确定

建邺路往南第14号桥墩

本报昨天报道了南京城西干道将于3月9日进行一次试爆破的消息,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3月9日,将选择建邺路往南的标号“第14号”桥墩中间的一根水泥柱,进行试爆破。其炸药量较小,主要为检查爆破的相关设备及效果,为下面的大规模作业取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

记者昨天在城西干道建邺路往南的第14号水泥墩处看到,这处的水泥墩由一排5个水泥柱子组成,中间的一个水泥柱相对较小。“这个水泥柱相比于其他的独墩,要小得多,因而预爆破的所用炸药量较小,规模也不大,主要是通过这次实地预爆破,取得相关的参数,同时检验爆破的设备性能。”参与爆破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

这次仅仅是预爆破,又是一排桥墩里靠中间的一根小柱子,因此,预爆破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周围的影响也很小。“试爆破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也不用什么特别的防范措施,所以周围居民及商铺不必太在意。”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交通

287个停车位逐步取消

城西干道再“挖”出805个停车位

按照原先的计划,城西干道正式开工后,在缩减287个车位的同时,南京市交管部门将新增485个停车位,以满足周边住户的停车需求。经过调研,该部门昨日发布,新增车位将扩充至805个。

取消的停车位:

仓巷部分(60个左右)

莫愁湖东路两侧(100多个)

龙园东路和凤凰东街两侧(100多个)

增加的停车位:

1.将凤凰东街凤凰街路口空地改造为路边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120个;

2.将清凉门大桥下空地改造为路外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80个;

3.在凤凰东街西侧的曲水文华苑小区两侧150米绿地嵌草砖,设为路外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40个;

4.改造龙园南路东端的三角带绿地,设为路外停车场,可提供车位30个;

5.改造龙园北路北侧250米绿地,设为路外停车场,可提供车位100个;

6.长虹路南湖东路靠秦淮河边停车位400个;郑淮路西端下关大桥上桥口停车位20个。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