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张大千郭沫若故居 追问名人故居保护之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大千纪念馆门口贴出闭馆维修的公告

8月底,北京媒体曝光,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住户打成隔断,准备对外出租。

9月上旬,山东媒体报道,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吴伯萧故居以50元/月的月租出租。

9月中旬,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之子称位于安庆的严凤英纪念馆长期大门紧锁,杂草丛生,年过五旬的他只能翻墙祭母……

近来,越来越多有关名人故居的报道出现在报端,“破败”“冷清”等关键词频频引发人们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劼人故居面临的机遇与困惑,应该并非特例。四川其他的近代文化名人故居又面临怎样的现状呢?

成都商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张大千、郭沫若的故乡都不惜投入上亿巨资,希冀通过“文化名人牌”促进当地经济旅游发展。名人故居既不当包袱,也不该成为“摇钱树”。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思考摆在我们面前。

张大千

复原故居 维修纪念馆 新建博物馆

张大千纪念馆

明年全新面目迎客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微博)人,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近年来其个人作品成交不断刷新纪录,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价格新的里程碑。

张大千纪念馆坐落在内江市中区的圆顶山,纪念馆脚下就是依山而建的大千园。据工作人员说,这是内江市中心唯一的一处绿洲,“很难得”。园中有一处白墙青瓦的建筑,据说是完全按照张大千旧居复原而建的,目前尚未对公众开放。大千园正对面是一座五星级的酒店:大千国际酒店。

张大千纪念馆从7月23日就闭馆维修。目前,对建筑的基础修缮已告一段落,所有的馆藏都收入库房保存,空荡荡的展厅等待着崭新的布展陈列方案出炉。

过往旧事

消失的大风堂 重建的故居

张大千出生地为内江市公园街大梯坎下侧,此地原名为“半坡井”。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所著《走近张大千》一书中,有诗曰“目光定格半坡井,张氏家乘纷纭呈;楼去人空沧桑意,千年犹说第一人。”张大千纪念馆前任馆长罗宗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遗憾的是,这个旧居上世纪70年代中期被拆了,“当时人们的意识还不够,对于文学艺术的意义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想着一个画画的人的故居,没了就没了。”

罗宗良回忆,1985年左右,美术界“大千热”升温,内江开始酝酿重建张大千故居。曾任筹建办公室副主任的罗宗良回忆,故居纪念馆1987年正式奠基,1991年主体工程完工,而真正的故居复原是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

未来蓝图

纪念馆明年5月以全新面目迎客

2009年,内江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成立,管理的就是这274.5亩土地,含纪念馆、故居以及博物馆。张大千纪念馆新任馆长胡红雨兼任管委会主任。他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目前纪念馆基本维修已经结束,正致力于新的陈展规划。这次整修预算为200多万,预计将于春节前重新开放。”

而更宏大的工程是计划在大千园中开工修建大千博物馆。在蓝图中,博物馆将是一座中西元素结合的建筑,仅设计费就花了几百万。胡红雨透露,博物馆的一期资金约为一个亿,全部由深圳卓越集团和川威集团无偿捐建,“卓越的老板是内江人,这个项目完全是为了回报家乡,没有商业色彩。”

2007年,前任馆长罗宗良调离纪念馆,成立了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这一次新的布展陈列方案就由该中心提出。罗宗良介绍说,新的陈列方案从以前的6个组团扩大补充到11个组团,图片增加了一倍左右。

“至于张大千的原作,征集起来相对困难,包括资金上的困难。我们将采用高仿手段,将张大千不同时期的作品尽量呈现给大家。”明年5月,张大千诞辰111周年之际,纪念馆将以全新的面目迎接游客。而博物馆预计将在明年年底建成。

郭沫若

重建博物馆 新建沫若文化苑 恢复民俗商业街

郭沫若故居摆设

按1937年老照片复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省乐山(微博)人。著名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当地人习惯把郭沫若故居唤作“郭沫若旧居”。“旧居”就这样非常安然地存在于乐山沙湾区的街道边,没有景区大门,没有围栏,与现代城市一点过渡都没有。

下午4点多,已经没有游客。但守门的大爷说,平时游客不少,每天都有上百人,大多都是旅行团。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略通医术,开了一家日杂山货铺,铺面就在旧居临街处,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招牌“郭鸣兴达号”。再往里走就是四进穿斗木结构的小青瓦平房,整个旧居占地2186平方米,大小房间36间,包括了居室、商铺、家塾和园林。

过往旧事

汶川(微博)大地震 老房子只掉了几片瓦

让人惊讶的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郭沫若故居保存得相当完好。故居纪念馆杨馆长向成都商报记者道出其中原委:“新中国成立后,郭家人都搬走了。当时政府在里面安置了20多户居民。有人气,老建筑才能保护得好。这个旧居都是原貌,包括你看到的那些天井里的植物、摆设,都是按照1937年的老照片复原的。”

现在,旧居一些梁柱风化,并有白蚁损害,正准备全面进行维修。而新建博物馆于去年8月动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位于博物馆一侧的沫若文化苑将是一座主题文化公园,占地15000平方米,预计月底动工。5·12汶川大地震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郭沫若旧居没有受损,这是连纪念馆工作人员都啧啧称奇的。杨馆长回忆说:“地震时,乐山震感强烈,纪念馆只有几片瓦掉了下来,后院里水缸里的水泼了一些。旧居是穿斗式木结构,十分牢固。”

未来蓝图

沫若故居融入“黄金旅游线”

刘平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整个工程将是上亿的投入:除博物馆预算3000多万外,尚未动工的文化苑预算为近2000万,文昌巷民俗文化商业街也是几千万的投入。除文昌巷将考虑通过招商引资外(目前已经启动),其余全部由沙湾区政府投资。政府希望打造沫若文化城能带动沙湾的旅游经济,形成“大佛-峨眉山(微博)-沫若故居”黄金旅游线路。

这些名人故居衰落在尘埃里

■顾宪成故居

大门紧锁 参观得借钥匙

据《江南晚报》报道,8月上旬,无锡市民钱先生趁着在锡山区锡北镇张泾巡访的机会,慕名前去拜访明代东林书院的创办者顾宪成的纪念馆和故居,没想到先后去了几次,顾宪成纪念馆大门紧锁,参观只得借钥匙。

■梁思成故居

涉嫌盖违建 被叫停

据《京华时报》报道,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8月底,在清华大学内居住的尹先生发现,这座院落内涉嫌盖违建,几间“鸽笼”房初现模样。 8月30日,海淀城管方面叫停违建。

■严凤英纪念馆

成了危房 亲生子翻墙祭母

据《华商报》报道,安庆是黄梅戏之乡,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就诞生于此。9月9日,“严凤英之子”发微博,称位于安庆的严凤英纪念馆长期大门紧锁,里面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年过五旬的他只能翻墙拜祭母亲,只怕自己岁数渐大,再也翻不动了!

观点

名人故居保护如何把握合适的“度”

李劼人故居保护模式能否推广?

我们应该庆幸,这次调查中的文化名人故居多数尚在,且普遍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有的还投入巨资进行周边配套工程的兴建。各地名人故居几乎同时大兴土木,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它代表着一种趋势。

作家冯骥才曾撰文谈及名人故居的尴尬现状:“一边是部分名人的故居没落衰败;一边却是不少名人故居被作为旅游的景点与招牌‘开发’出来……”冯骥才指出,造成这两种极端性问题的是没有认识到名人故居的真正价值。而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这正是一些地方新开发的名人故居,到头来门可罗雀的症结所在。”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在深思,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合适的“度”在哪里?反观李劼人故居多年来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维持下的“独立”与“冷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思路和模式?

为此,冯骥才提出了保护名人故居的两大关键:一是专家,因为“惟专家能细心挖掘史料,再现故居主人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生命氛围。”———这与李劼人故居的发展困惑与需求不谋而合。

二是端正“名人故居观”:到底想以故居建设来增强一个城市或地方的精神文化,还是只想用它牟利赚钱———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记者走访的官员和学者,从政策、法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进行了讨论和阐述。百家争鸣,都为寻找正确的“名人故居观”。

留历史

保护故居不能失掉历史信息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濮新:

保护故居不能失掉历史信息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濮新表示,名人故居保护已成为地方政府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已经不再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障碍了。濮新拿武侯祠与锦里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锦里是现代打造的一个仿古建筑群,完全依托于武侯祠,如果没有武侯祠,哪里来的锦里呢?所以现在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是在逐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甚至成为当地政府大打的文化牌、文化名片。”

“很多地方在争名人,更有甚者,臭名昭著的名人也算。”濮新认为,各地政府不应老是去“抓”名人,“其实更应该保护的是这个载体,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他的名气。为了拉名人不惜一切的做法,太功利了”。

“我对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是有看法的。”濮新说,希望现在的名人故居,不要一味为了发展,而失掉过去的历史信息,要尽可能保留原来的风貌。对于在名人故居附近大兴土木,濮新认为要把握好“度”:“要严格按照文物法的要求来实施抢救和保护。”

保文化

不要让商业内容取代文化内容

著名学者流沙河:

不要让商业内容取代文化内容

著名学者流沙河认为:名人故居当然有必要保存。“人已经不在了,后人要去了解、缅怀,要有一个去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保留这些名人的故居,就是保留一段历史。”谈到是否需要搞商业开发,流沙河说:“故居要维修,要保护,都需要花钱。如果搞经营弄得好,有利于这个故居的保护,那当然好。我只希望不要完全用商业的内容取代了故居本身的文化内容。如果代替了,就变了质、变了味。我们文化人还是看重那一段历史,看重故居本身的认识价值。”

他也提到保护名人故居工作中的一些遗憾:“比如说巴金,虽然他生前拒绝建故居,但要知道巴金虽然写了那么多小说,写得最好的就是《家》。而《家》就是写的他的家庭、家园,包括环境,那个院子———北门李家花园非常漂亮,我母亲他们都晓得,要是还在就好了。”

增氛围

不希望名人故居门前车水马龙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

不希望名人故居门前车水马龙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分析名人故居门前冷落的原因还是宣传太少,“首先是缺少应有的乡土教材,缺少相应的公共文化活动;第二是社会上读书的人少了,特别是纸质书,我们这一代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比上一代弱,意识也弱。”

不过呢,袁庭栋认为,名人故居的冷清,反倒是一种特殊而可贵的气质。“我个人并不希望名人故居门前车水马龙,我们只是为历史保护故居,为下一代保护故居。”他提到李劼人故居即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处。

袁庭栋指出,国外很多地方保护故居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值得借鉴。“比如说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故居,全世界那么多读书的人,真正去吊唁的没有多少,但去了以后,会完全被那种肃穆、敬仰的氛围感染。我觉得这才是故居应有的氛围和功能。”

另一方面,国外的很多名人故居至今仍在使用,成为现在的人们日常使用、居住或者办公的场所。这些做法,也许能成为我们保护名人故居的他山之石。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