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址,“存”还是“修”?

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讨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时提出,加强重点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做好皇城、天坛、朝阜大街、什刹海、香山、圆明园遗址等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其中,关于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了“修”“存”之争的火药桶。

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于151年前,重建与否的公开争论始于1980年。当年8月,北京召开圆明园罹劫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要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建。“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上整修、重建圆明园这一优秀的历史园林。”由1583位社会知名人士签名的倡议书中写道。这篇文章发表后,质疑与反对声四起,理由是“国家还很穷”。当时有人估算过,重修圆明园的费用约1.6亿,耗时10年。

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出炉,确定圆明园将建成遗址公园,遗址及遗址范围外规划绿地内所有居民点、单位应迁出,山形水系、植物配置、不超过10%的古建筑要恢复。其时,有环保主义者发出警告,规划内容必须修改,否则会破坏遗址的生态。5年后发生的“防渗膜事件”,使得圆明园内所有工程停了下来,整修工作举步维艰。2008年,浙江横店拟投资200亿,按原比例大小异地重建圆明园,此举遭圆明园管理单位的强烈反对,后因违规用地被紧急叫停。

持反对意见者占多数

有无必要恢复重建圆明园,还未经论证,但消息传出后,社会舆论几乎呈一边倒趋势。在新浪网发起的投票中,77%的网民选择反对,“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近21%的网民则表达了赞成,“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

两派的观点分歧,实则“废墟派”与“重建派”的对立。前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社科院的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叶廷芳,坚信“废墟也是一种美”。他曾撰文表示:“对于自强的民族来说,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要有意义得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主编过《圆明园重建大争辩》一书,他主张整修圆明园,被划分到了“重建派”。“圆明园有辉煌,有屈辱,但谈到圆明园不能等同于讲仇恨。”王道成认为,对圆明园要有修有整,但这不是重建。在“废墟派”与“重建派”的论战中,折中观点占据了更多市场。

保护遗址任重而道远

重建风波持续发酵,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微博上称:圆明园重建的只是几处遗址保存完好、山形水系完整的独立景点,如廓然大公、武陵春色。他指出,“圆明园至少有5处景观,如果不进行修缮保护,未来10年内将倒塌或彻底消失!”

假设刘阳透露的情况属实,那么圆明园的修建只是时间问题,届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将变成遗址如何保护,这涉及到国家历史与集体记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在2002年参与了圆明园遗址的建筑规划,她不赞成大规模、大面积地重建圆明园。“在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可适当做些复原,将景观功能与游览需求相结合。”

实际上,圆明园近几年的修建工作并没有真正停止,二宫门、正觉寺先后完成修复并向游客开放。“古建筑修建要掌握充分依据,比如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的现场资料、建筑的设计图样等。”郭黛姮当年负责雷峰塔的重建,她大胆采用了钢结构。“用现代技术手段传递古代的建筑智慧,因此必须做到可逆与可识别。”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