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盗墓贼毁2000多年前的商周古墓14座
八千年前,在萧山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跨湖桥文明,如今那条标志性的独木舟还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就在跨湖桥文明的发祥地,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盗墓案。一伙盗墓贼断断续续花了近半年时间,在萧山湘湖边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上,挖开了由14座古墓组成的墓葬群,盗走里面部分随葬的陶瓷器。警方破案后已经追回了其中的47件,其中有6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文物专家说,这批文物反映了两千年前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制陶工艺、丧葬习俗和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专家的心痛,民警的细致,还有盗墓贼的疯狂,透过三张面孔,本报记者为你还原这起盗墓大案的前前后后。
盗墓贼潘力——
湘湖边,好几个小土坡都被挖塌了
潘力(化名),56岁,江苏溧阳人,在看守所里,他讲话滔滔不绝。“我跟着那个姓叶的(盗墓团伙老大,目前在逃)来的,去年他拿走了我朋友一块叫价7万元的‘罗汉送子’新玉,我是中间人嘛,问他要钱,他总是拖。”潘力熬不住了,就跑到余姚,当面向叶老大逼讨。
叶老大倒是蛮客气,给吃给喝,但就是不给钱。其实,他心里知道潘力的底细:这个人以前在安徽盗墓被抓过的。那是2007年,潘力在安徽和同伙盗掘出了铜镜和花瓶,被抓后判刑两年。
那块玉的钱,叶老大始终没拿出,反而把潘力拉到了余姚好几座山上“寻宝”。可惜他们见到的墓穴都有盗洞,挖不到什么东西。
“他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说是萧山有东西,就把我带过来了,跟着来的还有几个干活的人,叶老大对他们说是来挖土方。”潘力说,他只是隐约知道,叶老大有一个会看风水的朋友,那位朋友说萧山有个地方群山环抱,中间还有湖,很可能是什么“龙脉”所在。而且,跨湖桥就在附近,可见先民们在此生活久矣,墓葬里有宝贝的可能性很大。
这个湖就是湘湖。
这群人来到萧山,当然不是来挖什么土方的。叶老大带着他们直奔后来那座发生盗墓案的偏僻高山,上到山顶,指着几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下了命令:挖!
从去年10月某天开始,他们基本是挖一天休几天。“中间有一个人说这不是挖土方,心里怕,走掉了。”潘力则心中有数,一直没走。
每当他们挖到木炭之类的东西,叶老大就喊停,说是下面有东西了。
果然,一件件陶瓷器出现在他们眼前。“我们用报纸一件件包好,然后拿到山下去,有罐子,也有碗,大大小小的都有。”至于为什么一挖一个准,潘力也说不是上来。“叶老大叫我们挖哪就挖哪,别的,他从来也不和我们说的。”
“我们开始以为陶瓷碎片不要的,但叶老大也要,说是粘起来还是会有人收。”潘力他们把山顶的14座一字排开的古墓都挖开了,整整挖出了28个硕大的盗坑,竟然有好几个小土坡都被挖塌了。
今年3月24日下午,护林队员们巡山经过时,惊讶地发现山顶上居然有人盗墓。
潘力等人四散而逃。
探长叶海庆——
崎岖山路来回走了20多遍,终于找到赃物
护林队员们马上报了警。萧山刑侦大队临浦中队叶海庆探长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民警之一。“我们知道一般的盗墓贼都是流窜作案的。他们往哪里逃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的问题。”叶探长说。
叶探长随后得知,盗墓贼逃跑的时候很匆忙,落下了一件深色的长袖衣服。一查,口袋里面有几张百元大钞,还有一只手机。顺着这条线索,民警大致搞清了这个团伙是以余姚人为主的,共有十多个人。在余姚警方的配合下,叶探长他们陆续找到了12名犯罪嫌疑人。“他们分工明确,老大负责出钱和销赃,下面的人有的负责找墓,有的负责盗掘。”
其中一名嫌疑人说到,当时逃的时候慌不择路,选了一条从没人走过的路下山,还把一些文物藏在了杂草中。但具体在哪里,实在记不清了。
民警们带着嫌疑人,甚至动用了警犬,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走了20多遍,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两个大蓝色塑料袋,其中一包是陶瓷碎片,另一包则基本是完整器,共有13件。此外,民警还找到了两把用于盗墓的短柄铁锹。
有了警犬的帮助,民警还在大树附近发现了两个大陶罐,上面有动物形状的雕刻,还有方块形状的规则花纹。
加大了追赃力度之后,总共有47件文物被追回,如今都已被安放在了萧山博物馆。
这是萧山警方在查办案件中追回文物最多的一次。
文物专家施加农——
这批陶器、瓷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
看着触目惊心的盗墓现场,古陶瓷鉴赏修复专家、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一阵阵心痛。“盗墓者一般是在古墓上打盗洞,而这伙人打的已经不是盗洞,而是盗坑了。”他强调说。
文物保护专家们随后对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截至今年7月已经出土了400余件文物。
长长的、巨石砌成的墓道,起码说明墓主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因为找不到文献记载,陶瓷器上也没有文字,所以墓主人到底是谁尚无可考证。
不过,昨天面对着被追回的完整器,施加农又略感安慰。“这批陶瓷器,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早期都有。”施馆长说,这些陶瓷器分成餐饮具(主要是瓷器)和贮存器(主要是陶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做工稍显粗糙,所以被称为“原始瓷”。
“但是,这一件相对特殊一点。”施馆长拿起一个原始瓷盘:这件东西器形完整,施釉均匀,最关键的上面还有一个“S”形的装饰。施馆长判断,这是越文化图腾蛇的形象。
同样,两个大陶罐上有印纹,上下的印纹还是不一样的,可见制作之精美,可以称作“印陶”,这也是越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件东西让施馆长兴奋,这是一个小碗,但是底下有一个洞。“这件东西名字叫‘甑’,它是一件明器(陪葬品),意思是神明之器,它是先民们相信灵魂不死的物证。”施馆长进一步解释:先民们在现实中用的甑比这个要大,下面这个洞是和加热设备连在一起的,通俗地说,甑就好比是现在的蒸笼。而盗墓挖出来的这个小甑,应该是同比例缩小的殉葬品。
“以前我们也挖到过类似的器物,比如2000年,在萧山长山,我们抢救性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古墓,出土了193件文物。”施馆长说,这些发现都告诉我们,从商代到战国时期,地处长江下游的萧山,已经是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
至于为什么发掘出来的多是陶瓷器,施馆长解释,越王勾践曾经下令把百姓手中的金属器都收集上来,用于冶炼兵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样的举动,大大促进了当时民用陶瓷器的发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