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碑废弃多年无人问津 文物保护亟待加强


宋徽宗御笔碑“御笔”两字清晰可见

董澜题字的古碑被当作了砌墙用的砖石
还有多少文物亟待加强保护?
日前,本报做了关于“溪口博物馆将7块珍贵古碑弃置馆外”的相关报道,并且开通了热线13906610365发动金报读者跟记者共同努力,为一些记录了历史沧桑“流浪”在宁波各个角落的石碑找一个家。热线一开通,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藏”于在鄞州区集士港广德庵内的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和嘉庆年间进士董澜的旧迹石碑进入了记者视野。前者置于露天遭遇雨打风吹,后者弃于山野。昨天,本报记者连线了鄞州区文管办谢国旗主任,他告诉记者:“保护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来,下一步有条件的话,我们会给宋徽宗两块御笔碑建亭子,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
“临时”安置古碑长达5年之久
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就静静地“伫立”在广德庵天井内的东西两侧。记者看到,一通碑立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元),另一通立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20元)。由于距今已890多年的历史,加之历经沧桑,饱受风吹雨打,记者看到这两通碑身上精美的雕纹已逐渐褪去,也仅有三成碑文隐约可辨。据记者了解,碑文记述了有关填广德湖造田之事,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可算是一篇难得的宋代明州文献。
立于东首的石碑碑首呈漫圆形,正中长方框内阴刻“省降御笔”四字,四周雕琢一对高浮雕无角蟠龙,龙头朝下,龙体鳞甲圆浑滚转,颇具气势。碑体两侧线刻盘旋缠绕的云龙花边,十分精致。立于西首的石碑碑首上的龙身龙头已遭严重破坏,碑座也是之后用水泥重新立的,瑟瑟立于秋风下,难掩萧索悲凉之意。
网友“陶文仓”告诉记者:“2008年时,西首碑面文字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分段书写,虽略有自然风化的迹象,但通篇文字尚能辨识,除了几项奏请和原文批复外,赫然在目的是宋徽宗的一封批复信函。”但是如今,碑面上的字已然不那么清晰。据网友“陶文仓”介绍:“这两块碑2005年时是从别处拆卸下来暂时安置在广德庵的,但是没想到原本的临时寄放竟变成了长期摆设。”
据史料记载,作为御碑,这两块石碑原本应该有相应的石亭或石廊将其圈之保护,以防风雨侵蚀。难怪,“陶文仓”感慨说:“这两块御碑在宁波市乃至全国都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宝贝了。如今,这样草草安放,实在让人心疼和惋惜。”
两块御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地村民丁益利告诉记者,两块宋徽宗御笔碑是南宋文学家楼钥为表彰自己的祖父楼异围湖造田而刻立的。公元1117年,也就是宋政和七年,在宁波一带官任太守的楼异对广德湖进行了考察,“当时的广德湖比现在的东钱湖大约三倍。楼异认为此处土地肥沃,若种禾苗,必生双倍或四倍。于是上奏恳请宋徽宗恩准批示。”“政和八年,宋徽宗批示下来,虽然圣旨的全文已再难连贯通读,御笔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句话,‘依卿所奏,望卿实施。’”
楼异去世后,他被追封为太师,他的孙子楼钥,时任太傅,为纪念和歌颂自己祖父当年围湖造田的功德,于是他就在祭奠楼异的楼公庙前将当年宋徽宗批示围湖造田的圣旨刻记在石碑上,供后人景仰留念。
解放后,楼公庙一度成为粮站,上世纪60年代这两块御碑惨遭破坏。据丁益利介绍,御碑上如今已不再完整的龙纹雕刻正是当时被毁的。2005年,楼太师庙所在的土地被转卖给个人另作他用,企业所用的化学液体容易造成对文物的损害,为保护这两件国内罕见的宋徽宗御笔碑,在鄞州区文管会专家的指导下,重件搬运公司工人动用6吨起吊设备,把重达4吨、2吨的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异地迁址并重新竖立在广德庵明堂左右两侧。
自此之后,宋徽宗御碑再也无人问津。只是,它的几块拓片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国家博物馆(微博)或各个博物馆内。
●有关部门态度
古碑保护正在行动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宁波市还有很多块珍贵古碑未得到妥善保护,甚至有的还流落在外,荒弃于山野之中。为了使这些古碑得到完好的保护,记者采访并请教了宁波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
据徐炯明介绍,保护古碑一直是一件比较难以具体展开的工作,因为很多古碑难以得到考证,有些真迹也难以辨别。并且,对于如何完好的保存古碑也有很多的条件限制,比如,库房式保存古碑的一个严格条件就是要断风断水。尽管保护古碑的难度很大,但徐炯明表示他们一直紧锣密鼓地探索着保护古碑的各项措施和方法。“今年起,我们已经开始对宁波市内各个古碑进行编号和刻录。对于一些流落在外、不在档案记录中的,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和探索,对其中的一些碑文、碑刻进行专业甄别和鉴定,同时将一些已经得到专家认定的古碑进行出版和编辑。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做好后续的保护,及时对古碑进行修补和维护,确保古碑完好展出。”
●这些古迹也待保护
董澜旧迹长久荒弃于山野
董澜,嘉庆年间进士,鄞州集士港湖山村人。关于董澜的生平详迹,虽然资料甚少,然而依旧有案可寻。然而,董澜生前留下的旧迹,却是辗转难寻。
十三洞桥大概是目前董澜留下的唯一比较完好的古迹。这座长达70多米的石桥是宁波孔数最多的桥。然而,虽然很早之前此桥就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依旧有几吨重的起重车从桥上碾过——桥身中间的三块大石板已经断裂,虽然目前已经换上了簇新的白条石板,然而,古桥的历史却永远缺失了一块。
还有位于桥西几百米处的董澜故居,拆拆卸卸,如今只剩下一座小小的墙巷,当地村民称之为“进士门第”。几位老村民告诉记者:邻村还有董澜题写的石碑,若是运气好,估计还能找得到。
记者按着村民指的大概方向,辗转寻了3处地方,在一个村落小河边的荒草堆里找到了董澜的题碑。而出人意料的是,与董澜题碑横着堆砌在一起的,还有十几块不同年代遗留下来的古碑,而这些古碑在上世纪60年代成了生产队仓库的墙基。几个老村民用锄头扒去了覆盖在石碑上的野草,董澜的题碑才显示出“庐山真面”。幸运的是,野草的遮掩,避去了风雨的侵蚀,董澜的题碑既没有长青苔也没被风蚀损坏。老村民告诉记者:“曾经有好几个淘古董的商人来村子里买过这些古碑,可是我们没同意。因为上一辈的很多老人说,这是古董,得好好保存下来。”
热线13906610365,继续为“流浪”石碑找家
自10月26日起,本报开通的“文物保护”爆料热线一直很火,很多热心市民纷纷打电话反映宁波市区内一些文物未被妥善安置的情况和问题,同时,随着本报报道的进一步跟进,有关部门也表示,他们将把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起来。
保护文物等同于尊重和保护历史。尽管一些古碑或者文物在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不名一文,然而,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却是价值连城的。文明的社会、文明的城市,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保护文物,请从现在做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