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牌匾被盗显民间文保难题
今年5月31日,婺源县大樟山乡菊径村一块悬挂于古祠堂上的明代崇祯皇帝的御笔亲赐牌匾被盗,案件发生后近半年未取得任何进展。村民反映说,近年来,婺源县古物、古雕刻等失窃事件频发,古宅、古宗祠现状堪忧,亟待管理、保护。
事件发生后,更多村民意识到,比盗窃事件频发更为严重的是,民间古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的双重缺失。

御赐牌匾被盗背后窃案频发
四处求助的村民反映说,古物被盗,在这座古宗祠不是第一起,此类失窃事件近年来在婺源县也是频发。
10月22日,距离婺源县城45公里的大鄣山乡菊径村入口处,两棵连体的千年樟树下,一座古徽派建筑的宋代古祠静落于此。
数百年的岁月侵蚀,古祠木质框架老旧,石阶台缝杂草丛生。走近古祠三门外,高耸的门楼、严谨的格局、华美的雕刻、宏大的空间,依然处处彰显着它的气派与威严。
今年5月31日,古宗祠的宁静被打破,悬挂于祠堂上的一块明代崇祯皇帝的御笔亲赐牌匾被盗。
时间过去近半年,被盗牌匾有如大海沉石,享堂(正厅)正上方的大梁光秃秃,原位置只剩两根生锈的铁钉生硬地留在梁上,不经人指认并仔细打量,这仅剩的痕迹也很难被发现。
四处求助的村民反映,古物被盗,在这座古宗祠不是第一起,此类失窃事件近年来在婺源县频发。
菊径村宗祠门柱上一对弧形的木雕对联、一对两尺来长的镂空木雕先后被偷;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十几块古雕刻存放在乡政府办公楼大院内的一间鱼塘屋内,五年前被盗,仅剩两块,而就在雕刻被盗之前,有人出价每块5万元的价格收购,乡政府不肯卖,没成想不久之后盗窃事件就发生了;大樟山乡黄村,两年多以前一栋300多年的老屋内,一对祖传八仙椅和一扇中堂耳门被盗,六十多岁的老屋主人已经极不情愿同人谈起这桩伤心事,报案两年多仍未破案,她的期盼已经被时间消磨殆尽;日前,浙岭茶亭内9块500年历史的古碑被盗;许村镇汾水村多棵700多年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活红豆杉被盗;段莘古墓群被盗……
案发后警方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线索
古祠堂年代久远且属木质结构,木头的粗糙表面难以取到指纹。另外,古祠堂地面又是泥土,也无法勘验到脚印的痕迹。
村民何兆科是一名篾匠,自打学会这门技能起,空间大、环境清静的宗祠场所,成了他一个人的专属作坊。
6月1日,何兆科照例到祠堂做工,正厅台阶上落有一层黑灰,一根横躺在地上的钩钉映入眼帘。
何兆科抬头一瞧,横梁空空,“牌匾被盗了!”这句话何兆科没有说出口,心里一沉,立马转身去村子里叫来村民何田进,何田进应声跑到祠堂,去印证了祠堂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牌匾被盗的既定事实。
之后立即电话报警,当天上午,清华派出所出警现场。因为古祠堂年代久远且属于木质结构,木头的粗糙表面难以取到指纹。另外,古祠堂地面又是泥土,也无法勘验到脚印的痕迹,根据现场勘查,派出所民警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线索,事件被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
村民自行分析,一块高悬十几米大梁之上的百余斤的厚重匾额,没有足够的自带长梯及汽车运输工具和多名盗贼联手作案,是不可能在黑夜里将其偷摘走的。可以肯定的是,牌匾要运出去必然要用面包车或货车装载,而菊径村通往县城或外地只有一条道路。
而之后,清华镇派出所民警告诉他们,查看了大鄣山乡菊径村通往婺源县城的路上约10公里处的监控摄像记录,也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线索。
民间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缺失
直到东西被盗,他们才恍然,从上到下,从外面到村内,保护空白一直就存在。更多人这才意识到,比盗窃事件频发更严重的是,民间古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
“按道理不会被偷。”事件发生后,村民们耿耿于怀。
无论向村里哪位村民问起,匾额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这类字眼都能从他们的言辞里蹦出,然而,谈及外人对此的垂涎乃至古物已经被盗,他们则又表现得不可思议。
“村委会没有保护意识,村民们自己也没有。”年轻村民何强(化名)直接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语气平静,对如何妥善、持久保护,村民们自己的确没有多大概念。
直到东西被盗,他们才恍然,从上到下,从外面到村内,保护空白一直就存在。更多人这才意识到,比盗窃事件频发更严重的是,民间古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
盗窃事件发生后第三天,村民们找到村委会主任何细开商讨此事,何细开很不以为意:“丢失一块旧匾算什么呀!重做一块新的就是了。国家故宫博物院失盗都查不出来,小偷盗那块旧匾有什么用?”
村民向江西省文普办寻求帮助,相关人员给出的“民间的古祠堂不算是文物”的答复,让村民很是沮丧。
而在商家看来,这却是奇货可居的东西。
婺源县城一家古玩店老板介绍说,有人出资买下整栋老屋运走的事在婺源县也不足为奇。“古色古香的物件保存完好的话就有他的价值所在及市场吸引力,很多外地人对婺源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本身就比较感兴趣。”
在他的店里,就摆放着几件木雕古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村民古屋拆建翻新或是手头紧张,便把木雕之类的古物卖到景点、古玩店或者是“收购者”,没人住的老屋就会被偷。
“成为历史的没办法,现有保护下来的本应要保护好才是。”许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村民,开始抱怨政府有关部门没有来帮助管理好他们的宗祠、他们的古物,以致问题频频出现。
保护缺失只因物力财力有限?
近两年,婺源县出台了关于禁止贩卖古物、古宅的相关文件规定,但整个婺源县地域面积广阔,古宅、古宗祠等分布零散,宗祠又不住人,长期缺乏管理或者说是“难以管理”。
10月22日,何细开仍认为牌匾失窃是没办法的事,并对这类偷窃行为依旧表达出很大的不解:“偷去又没什么用途。”
同老少村民一样,何细开却又能娓娓道来:古宗祠里的牌匾、古雕物件,是祖上荣耀的象征,证明村里走出了不少的大人物,证明菊径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至少历史上是,对于一个哪怕身份是村民的后代来说,那也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脊梁。
谈及保护一事,何细开笑了,村里没有用作宗祠管理的钱,保护也就无从谈起。他说自己2009年就以报告形式将开展村容村貌建设、恢复古宗祠的材料递交给了婺源县政府。
“相比其他县,婺源的古宅、古宗祠算比较多,但相比历史而言,绝大部分都消逝于历史原因,具体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需要等待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统计数字。”婺源县博物馆馆长詹祥云坦承,失窃事件的确常有发生,但这不仅是在婺源县,目前全国范围内这类事件的发生也难以避免。
谈及保护管理的现状,詹祥云摆出无奈于财力、物力的说法。近两年,婺源县出台了关于禁止贩卖古物、古宅的相关文件规定,但整个婺源县地域面积广阔,古宅、古宗祠等分布零散,宗祠又不住人,长期缺乏管理或者说是“难以管理”。
詹祥云提到,失窃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已介入。
据了解,菊径村宗祠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的状况是,2006年,婺源县有7座宗祠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类宗祠可根据实际情况,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报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可申请国家专项文物维修经费,另外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进行管理。但即便是这几所宗祠,也没有一个拥有专人看护的日常管理。对此,詹祥云解释说:“社会编制不到位。”
村民们寄希望于旅游开发
村民们开始寄希望于有投资旅游开发的资本注入后,保护与管理能够健全起来。
有着中国“最圆”乡村美誉的菊径村,虽然还未作为景点开发,但去婺源旅游的游客路过菊径村,也多有停下行程,慕名进村观光摄影,而古宗祠的这块御赐牌匾是照相机镜头争相定格的对象。
何兆科总是自豪地向驻足观看的游客讲述牌匾的由来,用他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一遍遍进行着内容并不算完整的义务宣讲:明代崇祯皇帝御笔亲赐何如宠宰相的皇匾“黄阁调元”匾,有一副精雕细刻的木质何氏宗祠对联,上书:“千秋共识庐江郡”、“六?0先开宰相家”,古时候县官行至此处下马,平民进宗祠只能耳门进……
村民们开始寄希望于有投资旅游开发的资本注入后,保护与管理能够健全起来。因为谁都清楚,在婺源,古宅、古祠、古雕刻是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大鄣山乡黄村百柱宗祠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经私人承包后作为景点开发,安排专人管理、售票,宗祠保护完好。
没有古祠堂等古迹的开发,旅游搞不起来,而缘于旅游开发,祠堂才有希望被保护起来。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村民们心中渐渐成型。
目前村里已经与上海一家公司签订旅游开发协议,正在等待政府审批,审批获得通过的话,历史上被毁的庙宇、古亭都会重建恢复,“有景点的地方就恢复,”何细开说。
而即便等到这部分资金运转起来,到时也只能在景点范围内将古宅、古亭、古庙宇建筑原址原貌重建,这与将可批量生产的赝品代替不可再生的古董,并无二致。
他山之石,可否借鉴?
婺源县政府已拟好一份《古村管理办法》准备提交省人大审议,作为地方法规施行。
资料显示,婺源是“书乡”,在历史遗迹中,众多明清祠堂以其恢宏结构,精美雕刻赢得世人盛赞。在婺源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村村有祠,姓姓有堂,历史鼎盛时期有祠堂2000多座,现有古祠堂200多座,保存得完好的有68座。这些祠堂涵盖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等学科,融汇精美绝伦的“三雕”技艺,是婺源徽州文化的精髓之一。
有报道称,婺源县在近年采取了政府引导、群众集资、社会热心人士赞助等方式,对许多祠堂都进行维修。截至目前,该县已投入3000余万元,修缮、保护明清古祠百余处。
但有不少网友指出,多年来,婺源县景点古村一直致力于收取旅游门票,婺源县对未作旅游开发的民间特色民居、祠堂等保护利用则属于半真空状态。现如今历史文物买卖猖獗,滋生了大量的文物盗掘蛀虫,加上对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监管又属于真空状态,导致了今天部分历史文物被盗或被毁。
有相关人士直言不讳地提出,如再不加大保护力度,无需多日,民间的古宗祠、牌坊等古文物将如奔流的大江之水,一去不复返了。
相比较而言,安徽省黄山市各处古村落,古祠堂、牌楼及其他文化、文物遗产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于2009年11月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60亿元,重点对101座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结合”的古民居保护新路,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截至2011年7月底,保护工程共投入资金26.2亿元,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63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或利用,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203幢。
“这内梁上几对空雕花纅,要是我们那的年轻人看到了,怕是就保不住了。”何兆科提起他人在他耳边敲过的“警钟”,在起身拿竹片的间隙,他指手示意了梁柱的柱础,那是用当地特有的茶回石雕刻而成,外地游客就讶异过:“你们这个石头(柱础),就不怕有人偷走?”
当然,作为过客的他们,多是表达出“这样的古祠竟然没人管”之类的惋惜,“说这个话的游客多得不得了,柱础没了,宗祠也就倒了”。何兆科补充完这句,继续认真忙起手上的编织活。
或许值得等待的是,婺源县政府已拟好一份《古村管理办法》准备提交省人大审议,作为地方法规施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