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凉皮欲借“非遗”东风盼“飞天”

中新网西安7月15日电(张一辰)凉皮作为陕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已成为陕西小吃的一张闪亮“名片”。继“秦镇米皮”入选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汉中面皮”和“岐山擀面皮”也于近日入选陕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产业化发展滞后让陕西凉皮遭遇了省内红火省外凉的尴尬局面。

在西安,独具陕西特色的方便快餐凉皮随处可见,秦镇米皮、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三大区域性品牌构成了陕西凉皮的“主要内容”。凉皮虽在陕遍地开花,但在全国其他省份则难觅踪迹,凸显了陕西凉皮甚至陕西小吃在外发展缓慢的特点。店面的装饰、门头、食材、调料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参差不齐都成为制约陕西小吃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全国闻名的沙县小吃年营业额已超过36亿元,年纯收入6亿元以上,陕西凉皮的差距不言自明。

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冯恩援认为,陕西凉皮虽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但目前还仅停留在产品范畴,没有形成产业化,只有真正具有产业化的品牌才能发展壮大。陕西凉皮应将秦镇米皮、岐山擀面皮、汉中米皮三大区域性品牌进行整合,如此才能将陕西凉皮这个大品牌推向全国。

据陕西户县秦镇凉皮协会会长郭天祥介绍,为了将户县秦镇米皮这个品牌做强做大,业已计划让所有的会员店进行统一的门头装饰,从米皮、调料到辣椒油都进行统一的配送,以保证产品质量过关和味道的统一性,让每个店面的味道保持一致。

近些年,兰州拉面抱团冲击创业板、沙县小吃全国开花、湖南米粉南下北进,武汉鸭脖风靡全国,这些和陕西凉皮具有同样分量和知名度的餐饮品牌,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陕西凉皮还停留在省内红火省外凉的阶段。

陕西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李有堂认为,陕西三大凉皮全部入选陕西“非遗”目录,成为陕西凉皮彻底实现产业化的契机,不能让“非遗”这块牌子闲在那里,不仅要获得社会效益,更要为老陕带来真正的财富。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